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联话福州
联话端午
2007-09-28 16:20:0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家家端午节

  处处吊屈原

    这是过去福州歌谣《吃粽子》中的对句。

    据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福州民间风俗,每年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定要用红色的纸,写上对句,贴于楹柱,叫做“午时书”。说是明朝时就有这种风俗,称为“桃符之别调”,实际上是一种节日楹联。

    福州歌谣《吃粽子》唱道:“龙船鼓,响咚咚;吃粽子,划龙船;满江水,白茫茫;家家端午节;处处吊屈原。”龙船,就是龙舟。“划龙舟”,福州方言是说“扒龙船”。划龙舟的锣鼓声,是指挥的信号。凝聚全舟水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紧锣”,和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密鼓”,加上赛手们的同声呐喊,是一幅非常激动人心的“龙舟竞渡”图。

    家住闽江边,从小就把端午节“扒龙船”,也就是“划龙舟”,当成一个很热闹的节日来看。重要的是可以看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倒是感觉一般的事。

    相传,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在端午节投江自沉。人们驾舟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一些百姓,担心屈原的遗体被水中的鱼虾龟鳖咬食,就回家用竹叶包了一些饭菜,投到水里,给鱼虾龟鳖吃,好让它们不去咬屈原的遗体。到了第二年,人们在屈原的忌日,又纷纷划舟在江上寻觅,又包饭菜投水喂鱼,以纪念屈原。从此,人们在端午节都要以这些活动来纪念屈原,只是把划龙舟变成了赛龙舟,把投饭菜变成了包粽子。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叫碱水粽。添加中药益智仁的称“益智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叫杂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晋代,粽子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粽子,包出许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现在,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粽子了。

    根据梁《续齐谐记》记载,龙舟竞渡以娱神与乐人,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南方的赛龙舟活动是由古时的“竞渡”“送瘟”演化而来。

    如今,端午节的锣声又年年响起,“划龙舟”所承载的文化血脉,又得到了延续。福州还将古老的龙舟,“划”向了世界。福州多次举办国际龙舟赛,不同肤色的赛手,坐在涂着不同图案的龙舟上,奋勇争先。这几年,清华、北大赛艇赛事都在琅岐的砚湖举行。

    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代,五月,天气转热,害虫孳生,疾病开始流行,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插菖蒲驱恶迎喜庆,悬艾叶避邪保平安。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