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联话福州
联话淮安窑
2007-09-28 18:22:1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停骖石岊馆

  解缆清流滨

    这是朱熹在怀安芋原渡驿站留下的诗对。

    石岊,就是怀安的古称。那山名叫“岊山”,那水叫“岊江”。这里过去是福州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据说古时有人兵败逃到石岊道头,突然听说援兵得胜,高兴得把古岊改称怀安。后来,有人因怀安道头三面环江,就改怀为淮,称淮安。

    在怀安芋原古渡附近,有个淮安窑址。窑址主要分布在岊山西南端。

    两晋时期,福州手工业十分发达。在福州许多地方发掘的两晋和南朝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瓷器。其品种多样,造型优美,釉色晶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相当高的制作技术水平,说明当时福州已有规模较大的瓷器制作工场。

    1962年在怀安的天山马岭,发现怀安窑,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窑址。1953年大规模取土修建防洪堤,窑址遭到破坏,残存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南面山坡上,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00米。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6月,省市文管部门在此进行联合考古挖掘,发现有南朝和唐代两个堆积层,堆积厚度在1至3米左右。出土15,000多件文物,其中窑具约1万件,器物5000多件。器物中,属南朝的3000多件,属唐代约2000多件。瓷器的造型有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高足盘、高足杯、敛口钵、实足深腹碗、托钵、八足砚等。窑具有圆柱形托座、齿形垫座等,粘土制作,表明该窑瓷器使用叠烧工艺,在龙窑中焙烧成品。龙窑窑壁有一层红烧土,窑床底部有五层烧结面,每层均铺垫细砂、土,每烧结一次,铺垫一次,共有半米多厚。窑床下部为昙石山文化上层的蛤俐壳堆积层,厚1·2米左右,含有商周时期的各类几何印纹陶片,最底层为原生黄砂、土。

    在南朝堆积层中,器物的数量和类别都比较多,有日常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和为死者烧制的明器。其中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用具,包括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青釉双系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茶盏、茶托等。文房用具有多足砚等。为死者烧制的明器有锥斗与三足陶大盆子等。在大量窑具上,还刻有姓氏人名或其它记号。刻姓氏人名的有朱、陈、常、秦平、秦广阳、素贞等。刻记号的有大、七、第等。其中有一件垫柱上刻有纪年和姓名:大同三年(537年)四月廿日,长男刘满新造。

    唐代的堆积层位于南朝的堆积层南面,相距5米左右。出土的大量遗物中,除盘口壶、四系罐、箭豆流注子、双口泡菜坛、锥计等器物尚继承有南朝遗制外,还出现不少新的器形,如:长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盒、陶佣与狮子等。但碗的形状与南朝大不相同,不见深腹实足式,都是敞口或葵口斜壁式。除平底外,也有圈足或玉壁足的。特别重要的是,在窑床的上后部发现“开元通宝”铜钱1枚,在堆积层中的窑具垫座上发现刻有“贞元”年号。说明这座窑有可能延续到唐代晚期。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