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联话福州
联话鼓楼
2007-09-28 16:51:4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铜钲犹是闽王点

  银秤才悬汉守更

    这是宋代福州郡守程师孟写福州鼓楼的一个诗对。

    鼓楼,又称鼓角楼、州门、威武军门、彰武、全闽第一楼。建于唐代,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屡焚屡建,屡建屡毁。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鼓屏路时,鼓楼被拆。

    鼓楼,是古代报时、报警的楼房,上有大鼓,因此鼓楼的位置必须在城市的中心,古代城市大多建有鼓楼。福州鼓楼区就是因有鼓楼而得名。

    鼓楼最初是唐元和十年(815年)福州观察使元锡建的州门、鼓角楼。2001年4月福州考古队在鼓屏路口出土了青砖,铭文为“后唐天成四年(930年)岁次己丑九月丁卯朔十三日己卯重监鼓角楼。”

    乾宁三年(896年),福州升为威武军,此门称威武军门。晚唐五代时,福州设都督府,成了都督府的谯楼。宋熙宁二年(1069年),郡守程师孟用宁德人陈普研制的铜铸刻漏壶以报时,一天误差只在20秒之内。程师孟在《晓登威武军鼓角楼》诗中说:“百尺谯门戍万兵,黄昏初动昼龙声。铜钲犹是闽王点,银秤才悬汉守更”。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重修时题“海天鳌柱”“第一楼”,称为“全闽第一楼”。鸦片战争以后,重修的鼓楼上设置了机械的自鸣钟代替刻漏壶。当时鼓楼前有三尊石狮,朝向闽江对岸的五虎山,民间说是“三狮朝五虎”。

    宋元丰三年(1080年)福州名儒陈烈,因不满官府强令百姓元宵节每户燃灯七盏,在鼓楼上写下“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的名句,逼使官府收回成命。

    1794年福州举人林希五在鼓楼元宵迎灯赛会时,制作了“一对台阁(制台,抚台)不点灯,两只狮子(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戏铜钱,五个道士(粮道、学道、盐道、兵备道、钱道)戴歪帽,一头老虎(知府)脚点蜡”的奇特花灯,揭露长泰命案中官员贪赃枉法的行为。后人把它编成了顺口溜:“两台暗摸摸,双司只要钱,五道官不正,唯府祝光明”,著名闽剧《兰花赋》就取材于此。

    《闽都别记》有“鼓楼前拾柴配(片)自幼相识”的故事,说从连江和罗源来的徐得兴与俞百均,在鼓楼前药材店学艺。当时正在建鼓楼,店主让徐、俞去拾加工劈下的柴碎片等。俞被木头压伤,徐日夜照顾。两人因此成为生死之交。后来福州人形容朋友关系很“铁”时,就说是“鼓楼前拾柴配朋友”。

    清代鼓楼的北面是布政司衙门,叫“布司埕”,集聚有十多家前店后坊的个体手工线面店,在那里摆着许多木线面架,制作线面,成为福州线面的主要产地,留下“鼓楼前布司埕线面”的民谚。

    据说鼓楼前曾有家钱店,门前挂一串大木钱。布政司前有京鼓班吹奏。有人就来了个谐音双关对联:“钱店前,挂木钱,木钱怎抵目前急;鼓楼古,吹京鼓,京鼓难消今古愁”,颇有急智。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