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联话福州
联话龙江桥
2007-09-28 18:42:07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五马山崩出宰相

  龙江桥成状元来

    这是福清关于当地名人故事的俗对。

    对子中的龙江桥,距福州70公里,在福清海口镇龙江入海口处,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也是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

    龙江桥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龙海的江东桥合称为“福建古代四大石桥”,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海口古镇依山襟水,扼福清湾咽喉,过去是东南沿海军事要塞,是长乐、福清、平潭三县(市)的交通要道。海口海上贸易发达,曾被称为“小杭州”“小泉州”。

    早先,福清有“五马山崩出宰相,江南沙合接龙首”的民谣。在流传过程中演化成“五马山崩出宰相,龙江桥成状元来”。宰相指福清人叶向高,状元则是指福清一都(曾属永泰)的黄定。

    原先,海口龙江两岸人们往来,都要靠小渡船,十分不便,旧志载“龙江跨方民(海口)、仁寿(赤屿一带)为南北之要冲,往来不绝”,可见当时过往行人之多。但是每每遇到海潮暴涨或台风暴雨,山洪暴发之时,就要好几天不能过江。如果有人因急事冒险强渡,常会出事,人们盼望能修条桥便利通行。

    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图、守中禅师倡议在龙江口造桥。当地人林迁、林霸、陈侈等挺身支持,募缘集资。大家同心协力,克服许多困难,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终于建成,命名为“螺江桥”。从桥到赤屿山脚,还有一段小洲泥泞难走,就又运石砌堤接到桥尾寺前,后来称为小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民间说法,更名叫龙江桥,又称海口桥。后来,进士林梦与在桥头建“龙首亭”,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碑亭。惠图、守中禅师逝世以后,人们为纪念他们,曾在现在的桥头村建“二禅祠”。

    龙江桥是座梁式结构的石桥,全是用花岗岩砌建。首先用巨石填基,垒起6米高的桥墩。桥墩跟福州其他古桥一样,像船两头尖,迎潮分水。桥墩长10米,宽三四米。6条石梁并排铺设在墩顶帽石上。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石梁宽六七十厘米,厚80厘米左右,每条石粱重15吨。在石粱之上再横铺石桥板,桥面两侧设石扶栏。大桥长约480米,加上小桥,总长700多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叫龙江桥塔,各七层六面,实心,高5米,浮雕有佛像、莲花、狮子等。由于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平均30年就要大修一次,在桥头竖碑记载。

    龙江桥的各个孔门原来都有名称的。有的是根据传说而来,如“猪屎墩”说是抬猪屎的人集资建的;有的由形象而来,如像瓜蒂的“蒂蒂石”;有的以石色定名,如“红红石”“青石”;有的是指桥下特产,如“大爪”。还有“抓仔”“母鸭墩”“高墩脚”“短墩仔”“豆腐墩”等等。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