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联话福州
联话陈振龙
2007-09-28 18:48:2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爹打弟弟滚地嫂嫂烧苕哄地弟

  姐呼鸡鸡藏箕叔叔竖黍惊箕鸡

  这是一副谐音趣联。
 
  苕,就是番薯,学名叫甘薯,还被称作红苕、红薯、白薯、金薯、甜薯、朱薯、玉枕薯等。番薯,是因为最早是由“外番”引进的。因番薯块茎像长在地下的瓜,北方人又称地瓜。当然,福州话的地瓜,不是说番薯,而是指白地瓜,一种块茎水果。
 
  番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番薯可以当饭吃,煮汤,有甜的,也有咸的;蒸食,有的整个,有的切块。可以切片、切丝晒成“番薯钱”“番薯米”。可以做成糊状、饺状、饼状食物。番薯可以“洗”制淀粉,还可以酿酒。酿出的酒,称“番薯烧”或“地瓜烧”。
 
  据有关资料,番薯是福州长乐的陈振龙引进的,他是我国的“甘薯之父”。陈振龙1543年生于长乐鹤上镇青桥村,后来迁到省城台江达道铺做生意。福州人有漂洋过海闯世界的习惯,陈振龙就去了菲律宾经商。在那里,他发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觉得这种作物如果老家也有,就可以让乡亲们解决一些粮食问题,于是就想引种,为家乡做点好事。在经商之余,陈振龙努力学习掌握番薯栽培技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买了一些薯藤,经过七天七夜航行,回到福州。六月初一,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介绍番薯的“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请求官府大力推广栽种。金巡抚听说番薯这么好,就同意试种。陈振龙父子就在台江达道的自家屋后门“纱帽池”试种。
 
  第二年正碰上闹饥荒,金学曾就要求推广种植番薯,“教民种之,赖以度荒”。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人们又称番薯为“金薯”。番薯在荒年发挥了作用,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台湾等地。
 
  明末,农学家徐光启总结番薯13条优点,1786年皇帝向全国下了“广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番薯成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后来陈振龙五代孙陈世元,将番薯传入、试种、示范、推广情况及栽培、防虫、贮存等情况,撰写成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
 
  番薯的引进,对我国山地、杂地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对改善农作物的结构和百姓食谱,起了很大作用。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番薯成为我国度荒救饥的重要食物之一。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藏书家何则贤倡议,在乌石山兴建了“先薯亭”。清人诗云:“先薯特为金公记,冠以金薯姓字香。方志具详人罕识,楹书近在我还忘。”国际上将陈振龙带薯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先薯亭”。1999年长乐在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故居附近兴建纪念亭。

【责任编辑:檀玲】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