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球资本和贸易的盛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将在厦门拉开帷幕。加上其前身“福建投洽会”的十年历史,中国投洽会已整整走过20年。从一个地区性的招商引资“窗口”到全球双向多边投资促进“平台”,投洽会的变迁,折射出中国2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厦门经济特区刚刚成立,面对中央赋予的带动我国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当时的厦门市从广交会上找到了“灵感”:广交会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对外贸易,厦门则独辟蹊径,选择了投资贸易并举的方向。
1987年9月8日,由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地联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在厦门开幕,这是国内最早举办的、明确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投资洽谈会。此后逐步演变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2004年的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始设立“第三方”多向投资平台,参会各国可与中国以外的第三国或地区签订投资协议。2005年,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经过20年的发展,投洽会早已不再是一个区域性经贸活动,它逐渐成为中国吸引外资、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促进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公共平台。
据统计,前十届投洽会,共有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名境外客商参会,13000余个项目成功签约。
“从地区级、省级、国家级到国际级,从‘单向引资’到‘双向投资’再到‘双向多边投资’,投洽会规格和功能不断提升,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显著提高。”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林衍超副教授说,“它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已不再是简单地给点优惠政策、给块地,吸引点外资,而是在一个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记者 胡苏 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