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开始举行的投资项目对接会上,当中外客商因为语言不通急得又是比划又是叹气时,总会有穿着红上衣的翻译志愿者微笑着询问“Can I help you(要帮忙吗)?”
于是,通过他们的帮助,中外宾客轻松交谈,甚至达成合作意向。他们成了最受欢迎的“微笑天使”。
翻译志愿者多是在校学生
现场翻译对首次参加投洽会的郑宇帆来说是个挑战。不过,在昨日的项目对接会会场,郑宇帆穿梭于各个谈判桌宾客之间,显得落落大方,一点都不怯场。
郑宇帆是厦门大学外语系研一的学生,她说与客商交流没有任何问题,做翻译志愿者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厦大研究生苏妮娜英语口语也顺溜得很。她是第二次当投洽会翻译志愿者了。她说,做翻译志愿者,她感受最深的是中外宾客都非常友好。非洲一些客人地方口音比较重,一些专业单词她听不明白,他们会很耐心地进行解释。
最“老”的翻译志愿者55岁
在昨日的对接会会场,一位忙碌穿梭的老翻译志愿者颇为引人注目。他叫曾亦昌,今年55岁,已经连续当了三届投洽会志愿翻译。他说,他是投洽会最老的翻译志愿者,虽然和一些小年青在一起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很愿意当。因为他老人有“老经验”,他是现场最忙的翻译志愿者。
老曾说,翻译志愿者不能把自己单纯地定位为翻译或“传声筒”,有时候还要为中外宾客洽谈牵线搭桥,甚至充当招商者的角色,设身处地为宾客着想。由于表达比较到位,他担任翻译商业谈判成功率也高。
老曾是1976年从厦门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后来在银行工作,做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现已退休了。他说,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是去年在他的帮助下,为贵州、晋江企业各达成了一个亿元的外商投资项目。
“微笑天使”也有困惑
不过,翻译志愿者也有困惑或尴尬的时候。
曾亦昌说,就是国内许多企业英文翻译人才缺乏,他当翻译志愿者以后,外国客人和国内企业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但是外国客人打电话、发E-mail过来时,国内企业没有懂外语的人员接待。国外企业只好把电话打到曾亦昌家,要求帮忙翻译。曾亦昌说,他接到好多这样的电话了,都成为“招商专员”了。有些企业在外地,他就得打长途电话,光话费就花了不少。
老曾说,他帮忙贵州和晋江企业引进外资后,这两个企业都希望曾亦昌去工作,但他谢绝了。他说,他还是喜欢待在厦门,做翻译志愿者,他快乐。
(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