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裁缝郑宝树的坚守和叹息
2010-08-29 22:52:44  作者:魏旸艳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在盖山镇盘屿村一条乡间小道上,有一爿简陋的裁缝店。店上没有门牌,店内设备简陋,一名女士脚蹬缝纫机忙碌着,一名依伯身手敏捷地爬上一张比他年岁更大的桌子,摘下老式电熨斗的白色外置水瓶,灌满水后,再挂回原处。随后,他拿起桌上的熨斗,细细地熨烫零碎的寿衣布片。

  他就是村民口中的郑宝树、郑依伯。村民们都说,他的手艺非常了得,即使是改个衣摆,都有人从邻村特地跑来让他拆缝。

  手艺精湛,名声响亮

  郑依伯今年67岁,在盘屿村做了近50年裁缝。他有个绰号,叫“衣服板”(做衣服的大老板)。依伯很不好意思,认为真正担得起这个称谓的只有他父亲,自己不过是“衣服板儿子”,只是大家嫌叫起来拗口,这个称谓才延续下来。

  郑依伯的父亲叫郑贻祥,早年跟着仓山梅坞的西装名裁缝学艺。出师后,为了不侵犯“徒弟打师傅”的行规(师傅和徒弟的店不能开在同一片区),郑贻祥便去了日据台湾。抗日战争打响前,他回到盘屿村,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因西装、番婆衣(福州话,时髦的衣裳,外国人的款式)、丝棉袄等各类衣裳都做得非常出彩,名声不胫而走。其他乡镇的人大老远跑到盘屿央求他做衣裳,城里的达官贵人也辗转前来请他制作晚礼服。一些礼服的做工繁复考究,郑贻祥都能应付自如。

  那会儿,郑贻祥收了三个学徒和一个“狮间”(福州话,雇工,有技术的帮工),大部分时候还要雇几个帮佣,日夜赶工也忙不过来。

  在郑依伯的回忆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他孩提时代最美好的时光。那时父亲的铺子里永远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他就在一旁玩闹,看着父亲赶工,耳濡目染,偶尔也学着做点衣裳。直到1964年父亲去世,他发觉自己真正爱上了这门行当,接手了父亲这爿店。令他遗憾的是,父亲的手艺他只学到点皮毛。

  四处取经,不断摸索

  郑依伯下定决心把父亲的这门行当传承下来后,便四处取经,不断改进工艺。父亲擅长的西装,也是他的拿手戏。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