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潜能 展示福州特色
省政协委员就福州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福州日报记者 林洛羽
“要科学保护利用现有资源,展示福州坊巷特色文化。”“福建的漆文化已经国内业界公认为魁首地位,成为福州城市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积极发掘海洋文化潜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十分关键。”……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文化”成了不少委员提案中的“热词”。如何挖掘福州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省政协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恢复“闽商文化” 展示坊巷特色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闽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明朝开始,就已形成福州最重要的商业文化街区。目前,上下杭三捷河两岸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
如何将上下杭真正恢复成具有福州特色的“闽商文化”传统街区,省政协委员杨东平向大会提交了《将福州上下杭打造成闽商文化交流平台》的提案。
杨东平建议,通过保护并修复古民居、古戏台、古行栈、古会馆,预留“海丝”“非遗”和闽商文化展示平台,做好“非遗”“海丝”项目的收集、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继续完善对陈文龙、张真君、拿公信仰、老天华乐器制作等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同时,通过举办富有双杭特色的“非遗”“海丝”文化活动,大力扶持传统技艺和产业的发展,将上下杭打造成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
杨东平认为,不能只重视引进商业项目,要合理定位,更加扶持传统行业发展,梳理上下杭文化遗产历史文脉,还原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商会会址等。在招商过程中,重视引入具有文化内涵的项目,并分街区打造,如会馆多的街道可打造一条画廊、美术馆、文房四宝街区;在三捷河两岸,可打造商业文化、咖啡吧、酒吧、客栈等;营造传统文化街区如福州三宝等,对文化企业以福州传统工艺文化单位为主,体现“历史与现实”相融合。
讲好“漆艺故事” 打造文化名片
福建是漆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为了更好地传承漆艺文化,讲好“漆艺故事”,省政协委员林正佳建议,深化漆艺理论研究,培养漆艺人才。可联合研究所和院校进行攻关,对福州传统漆艺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建立相关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成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漆艺发展。
同时,与高校及研究院所合作,对接漆艺大师,培养年轻漆艺人才。并尽快开展口述记录工作,为60岁以上老艺人选配优秀的录音像工作者,发挥老艺人传帮带作用,对现有漆艺产品进行整理、造册、登记,对现有历史产品进行挖掘、分类。在此基础上编写系列研究丛书。
为提升漆艺影响力,林正佳还建议本地媒体开设专栏推介。建议对列入国家非遗保护目录的我省传统手工艺,在本土媒体开设《手艺》专栏,系统地介绍历史、技艺、艺人、品种,进行精品赏鉴、质量鉴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中小学开设专门乡土课程进行普及,建立示范基地,让福州脱胎漆器走向学校,走向课堂。
挖掘海洋文化资源 构建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伴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海丝文化也成为闽都文化的瑰宝。
为此,不少委员建议,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精心构建产业集群。如,通过投入足够力量持续开展福州郑和下西洋文化研究与宣传,以此为纽带设立机构、举办郑和展览交流活动、召开郑和研究国际会议,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基金创建郑和基金会,共同建设郑和文化城等,构建福州长乐滨海新城海洋文化产业园。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