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勠力同心 攻坚克难

滨海新城蔡海云突击队系列报道之二

2018-01-16 00:18: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吴金垵 杨莹 余少林 郭立锋

勠力同心 攻坚克难

蔡海云(右二)带队深入工地检查。记者 池远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吴金垵 杨莹 余少林 郭立锋

  全省单体容量最大、设计实施等级最高的“最强大脑”——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省内面积最大的装配式项目——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研发楼二期;百米高的V形地标建筑——中国VR中心……翻开中建海峡蔡海云青年突击队的承建清单,难度高、挑战大、工期紧、任务重的项目比比皆是。

  “我们不怕难,突击队的使命,就是攻坚克难!”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长乐片区区域执行总经理蔡海云斩钉截铁地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突击队的攻坚故事,“分工不分家,越难越要上”的“狼性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位队员的血液。

  “最强大脑”他们造

  攻坚难点:抗震、隔震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项目之所以被称为“最强大脑”,因为这里不仅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的基础承载平台,还将汇聚全省政务、社会、企业等海量数据,打造中国东南区域的节点数据中心。

  在福州加快滨海新城建设、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最强大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保护好“最强大脑”,确保它的高效运转?这对建筑的隔震措施、抗震等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下项目后,蔡海云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加班加点翻阅资料、查看图纸,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沟通协调,经过专家论证,最终决定采用隔震橡胶支座,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一层具有足够可靠性的隔震层。“这个隔震层就像个‘大弹簧’,能够吸收地震波的冲击,避免‘最强大脑’‘脑震荡’。”蔡海云说。

  设想出来了,实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大弹簧”需要安装178个,预埋钢板面积大,安装精度要求高。“我们要‘慢工出细活’,一定要将质量把控好。”蔡海云一开始就给队员们明确了这个原则。原先预埋一块钢板只要1个小时,他们却要花上3个小时,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加快进度,队员们24小时轮班,人休施工不休。“那段时间,我们的队员平均一天都要作业12小时以上,大家见面打招呼不是问‘吃了没’,而是问‘睡了没’。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一个人掉链子。”蔡海云说。

  在大家齐心协力下,这个我省单体容量最大、设计实施等级最高、唯一采用建筑隔震措施的数据中心提前竣工。其中,“政务云”计划工期8个月,实际提前1个月竣工;“社会和企业云”计划工期18个月,实际提前半年竣工。

  “装配建筑”走前头

  攻坚难点:工艺新、面积全省最大

  15日上午,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研发楼二期工地塔吊林立。塔吊工人熟练地操作机器,将一块块预制构件吊起送到指定区域。这里正在加紧建设的,是目前省内面积最大的装配式结构项目。

  蔡海云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了时下最新的装配式工艺,叠合梁、叠合板等预制构件,都是事先在闽清绿色产业园工厂生产制造好,再运到工地现场拼装的。所以,预制构件的大小、尺寸、厚度都要精确,安装技术要求比普通施工要高得多。这对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新工艺面前,大家都是‘新手’,前期的磨合过程,非常艰难。”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吴雁烽说,一开始吊装预制构件时,预制构件与现浇节点的处理成了最大的一个难题。

  面对难题,队员们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有的去厂家“蹲点”学习,有的着手现场拼装实验,有的负责构件分类编号,有的和施工班组一起破解安装难题……队员们白天在工地忙碌,晚上就聚在一起,探讨施工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技术难点,为后续施工积累经验。吴雁烽说,那段时间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觉得非常充实。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近七成的工程量,春节前,5栋楼将实现主体封顶。

  “V形大楼”筑地标

  攻坚难点:高层异形、精度要求高

  在东湖VR小镇,外形最为独特、建设难度最大的中国VR中心目前已建至第7层。

  “它不是那种传统概念中方方正正的建筑,而是看上去像一个‘V’字,外形不规则,属于高层异形建筑。”突击队副队长、项目经理王永告诉记者,中国VR中心大楼高100.5米,由地下1层及地上20层建筑构成,从五层起两侧向外倾斜15度直至屋面层,五层钢结构外挑长度最大达15米。由于两侧钢构向外倾斜度大,空间定位难、吊重大,如何在快速安装的同时保证安装精度并控制变形,成为一个突出的技术难点。

  他们要面对的难题不止这些。在结构上,该建筑为核心筒—钢管混凝土柱结构,内部为核心筒,即大楼电梯,外部为钢管混凝土柱,即楼房部分。由于大楼造型独特,内外两部分施工工艺不同,因此由两个施工班组分别施工。“只有先把内部核心筒建高了,才方便在外围架设钢构。”王永告诉记者,两个部分的施工必须高度契合,一旦衔接不上,后续施工将无法进行。

  “每到一个节点,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都要提前预测,这样遇到问题才会不慌。”王永介绍,施工前,他们都要进行详细策划,并通过建模对建设节点进行不断细化、优化;施工中,每增加一层,技术人员都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放线,以确保安装精度;为加快施工进度,团队还定期不定期把两个班组技术人员叫在一起协调。“此次施工还用上了新技术,比如采用高空无缆风双夹板施工法,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安装精度也更有保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突击队“分工不分家”,虽然队员们目前分为三拨,分别负责3个项目,但遇到技术难题,彼此都会相互支援,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高度的凝聚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是蔡海云青年突击队无往而不胜的动力所在。

勠力同心 攻坚克难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