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穿越雨巷深处的千年回响
福州新闻网记者 原浩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让油纸伞跟哀婉惆怅的意境交融淋漓,每读一次,就多回味一次这铺陈渲染的惆怅寂寞。
在朦胧烟雨里穿梭而过的油纸伞,是福州街巷里深情的符号之一,曾几何时,撑着油纸伞,在雨巷深处徘徊的情景还俯拾可见。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古老的坊巷、轻盈的纸伞,伴随着福州城的烟雨,浪漫了无数的风花雪月。如今,福州人记忆里的油纸伞又回到了三坊七巷,继续扮靓榕城。
白墙黑瓦青石板,烟雨小巷油纸伞,短短的一首《雨巷》,却活着无数人梦中的江南。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相传,油纸伞由王审知入闽时带入福州,经过千年的发展,越发盛行,到了清末民初,福州贩卖油纸伞的商户多达300余家。
自古以来,油纸伞就是汉民族传统的工艺品之一。传说,在春秋末年,鲁班的妹妹将竹子劈成细条,再在细条上蒙上兽皮,伸张如盖,收拢如棍,制作出最古老的雨伞。在东汉纸伞出现后,人们在纸伞上刷桐油以防水,经过历代不断的改进,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油纸伞。
随着纸伞的传播,不少纸伞也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在福州,油纸伞大有来头。油纸、“有子”音相近,代表着多子多福;伞骨为竹,代表长寿,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着幸福美满、团圆平安。
与牛角梳、脱胎漆器一同被誉为“福州三宝”,油纸伞曾与福州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江南多烟雨,在福州,油纸伞亦被称为“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之人所背的包袱里都夹着一把油纸伞。清风吹过,头顶上油纸伞翩翩起舞,如今,油纸伞遮风挡雨的功能渐渐褪去,观赏价值却大大提升。
不知不觉,油纸伞作为装饰,重新盛行与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花团锦簇、制作精良的油纸伞却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福州的制伞手艺已经传承千年,正宗的福州油纸伞以实心、弹力足、韧性大的闽北青山老竹为伞骨原料,经83道工序方可完成。
为了提高伞的质量与伞面的光泽度,在纸伞的表面往往要刷上一层熟桐油。在福州民间,红色涂料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所以常有人将红色的桐油纸伞放在家中,以求平安吉祥。从染色、绘画、到上油,每一道工序都造就了福州油纸伞特有的文化韵味。
回首已然千年,在婉转多情的油纸伞下,在淅淅沥沥的烟雨之中,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以红伞为媒,许仙与白娘子留下了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慢慢地,油纸伞也成了美满爱情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戴望舒的《雨巷》已经在时光中斑驳,哀怨婉转的情怀能串起一行行诗句,却串不起已经走过的历史,曾经煊赫的油纸伞注定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那些年少时的憧憬也随着时光淡泊,或许有一天,还能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去相逢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南雨飘洒萧然,戴望舒的《雨巷》或许只是时光漏过指缝不经意的恍惚,却触动了无数少年的心弦。人们将背影纤纤、婉约似词的油纸伞当做成那个如丁香一般从雨巷走来的女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寻记忆里苍茫的远景,继续传承福州的油纸伞文化。
历经沧桑、几番创新,流传千年的油纸伞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它是属于历史的工艺品,却兼具着美观与实用,其古朴温柔与雅致天成,在现代社会描绘出一道难得的典雅之美。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油纸伞开合之间,仿佛传来了回响千年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