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
(2017 年8 月21 日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省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策部署要求,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福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问题,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务实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重大部署;省委针对我省民生社会事业短板问题研究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市委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逐年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先进城市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更高期待相比,我市社会事业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城乡民生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等领域短板还比较明显。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市正接近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水平。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城市寄予厚望,要求福州当好排头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期待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都要求我市必须把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体现省会责任、省会担当,为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建设新福州、当好排头兵”,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站位全局、紧盯薄弱、拉高标杆、精准发力,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环境更美、品质更好、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的有福之州。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老城区生活品质明显提升,滨海新城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连片老旧住房改造基本完成,水系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内涝等问题有效解决,城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4%以上,实现乡镇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城乡环境更加宜居,“有福之州”名片更加靓丽。
——优质教育服务更加均衡。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主要指标全省领先,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66%,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5%,91%以上公办普通高中完成达标建设,达标高中在校生比例达92%,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
——人民健康保障更加全面。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2张,城乡居民国民体质达标率9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79.49岁,“健康福州”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以上,打造一批具有福州特色的养老品牌,形成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品质
4.推动连片老旧住房改造。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支持,完善房屋征收、安置房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全市112项连片旧屋区(棚户区)改造,重点解决居住条件差、周边环境脏乱差及乱搭乱建等问题。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推进鼓楼、台江、仓山、晋安等36个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重点改造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完善消防、防涝、停车、安防、绿化、充电、照明等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沿街立面和周边环境整治。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连片老旧住房改造,持续提升百姓居住水平和城市功能品质。
5.打造滨海新城民生设施样板。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标准,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实施,科学统筹、适度超前发展滨海新城民生社会事业。全力推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第二轮扩能和二期工程建设,到2020年年旅客吞吐量力争突破2000万人次,年出入境旅客突破300万人次,初步建成海丝门户枢纽机场。加快轨道交通6号线、滨海新城快线、东南快速通道等建设,推行绿色出行交通模式和场站设施综合开发建设模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框架和高效交通体系。加快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广海绵城市试点经验,以国内一流标准建设污水管网、垃圾处理、防洪防潮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沿海生态防风林带,形成完整生态廊道,构建森林城市体系。加快推进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综合医院、片区学校、商业服务等高端资源供给水平。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住房租赁试点,探索构建政府公租房和市场租赁相结合的新格局。发挥大数据产业优势,探索运用“大数据+”城市治理方式,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6.提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底前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源头截污,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统筹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市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以上、75%以上,所有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统整治城区黑臭水体问题,遏制外源污染入河,探索建立管养维护长效机制,2017年基本消除四城区42条河道黑臭水体,2020年四城区河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80%以上内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提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建筑垃圾消纳和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到2020 年城区强制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市县、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7.强化水系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市内涝防治行动,按照“上截、中疏(蓄)和下排”的水系内涝治理思路,实施江北城区高水高排,加快晋安河、光明港等主通道清障、挖深等工程,增大过流能力。完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打造城市智慧排涝防涝系统,全面提升主城区排涝能力,确保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全面完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六湖三园二池”,提高城市蓄水、滞水、渗水能力和中心城区有效应对暴雨灾害能力。扎实推进串珠式公园建设,构建滨河绿色生态廊道。
8.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强化污染源综合治理,深化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实现污染治理向纵深、源头、治本方向发展。落实“河长制”,加大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治理模式。到2020 年全市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超90%。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计划,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实施一批城市山体修复、景观风貌优化、历史文化延续、老城空间整治和功能修补等项目,率先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强化供水保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加快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推动城镇老旧水厂工艺升级和老旧管网改造,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城乡公厕规范化、标准化改造。持续推进“绿化福州”工作,深化城市门户、景观节点绿化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巩固提高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水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加强规划,严格规范农房建设,通过加强舆论引导、政策鼓励、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系统整治农村“裸房”问题。加强农民刚性建房审批,完善“两违”治理长效机制。
9.完善交通设施体系。推进城市出入口通道建设,建成道庆洲过江通道工程等项目,促进城市组团快速交通联系。推进城区缓堵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路网密度,优化城市中心区快速路网衔接,基本形成城区“两环十射”快速路网格局、核心区“四纵六横”路网骨架结构。加快主城区轨道交通横纵主干网建设,确保2020 年前地铁1、2 号线全面运营,5号线一期、4 号线一期等建设序时推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实现程度,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新增优化公交线路80 条,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到60%,构建以轨道交通和普通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改造提升自行车道、人行道和过街系统,加快城市公园、步道、绿道等建设,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慢行系统品牌。城区新增80 个以上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2 万个以上,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完善普通国省干线路网建设布局,推进交通惠民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省级“百乡千村”公路提升计划项目和“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支持“老少边”县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950 公里。强化对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创新型共享交通的规范管理和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缓解城市“马路拉链”问题。
10.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建成“城区15 分钟、农村30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积极推动海峡演艺中心等省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落地建成。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工程,推进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福建省图书馆,建立福州市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和海峡数字资源分中心。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立重大文艺题材项目库。建立完善基层帮扶机制,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六进”、艺术扶贫和“一对一”结对共建等流动文化惠民服务。建立健全具有福州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体育小镇、足球场地、健身步道等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社区建成10 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面提升福州市人社系统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扶持156 个以上乡镇(街道)建立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加大残疾人救助保障力度,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公共安全云平台”建设步伐,提升城乡公共安全水平。推进社会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确保全市每个自然村安装不低于1 个高清视频探头。
11.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层基础工作,探索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2017 年底福州市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全部脱贫,永泰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闽清县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摘帽退出。实现农村低保同扶贫开发“两线”合一,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17 年低保线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对象。总结推广发展特色产业、资产收益、造福搬迁等脱贫模式,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延续性,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20 年享受扶贫政策总体不变。积极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健全薄弱村帮扶机制,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