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七十三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心系闽剧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人物名片】
郑奕奏(1903年~1993年),福州长乐人,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艺名传康。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岁得“善传奇”班的教戏师傅、京剧和昆曲演员吴善宝的指点。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被誉为“福建梅兰芳”。
郑奕奏先后担任福建省实验闽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舞台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实习生 郑旭
年轻时的郑奕奏
1894年,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出生于北京前门,开创了中国京剧界的一个新时代。九年后的1903年,另一位戏剧大师出生于福州长乐,他就是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郑奕奏。他的唱法哀怨婉转,配以衬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时人称之为“福建梅兰芳”。
虽与梅兰芳联名多年,但是一南一北相距千里,郑奕奏与梅兰芳却不曾谋面。
直到1954年,郑奕奏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遇到梅兰芳,二人双手紧握,互谈钦佩之情。会后,梅兰芳邀请郑奕奏到家做客,主人盛情,宾客感奋,梅兰芳在郑奕奏的玉照上题诗一首: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1956年,郑奕奏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因为郑奕奏的横空出世,带动闽剧进入一个繁荣鼎盛的时代。郑奕奏在这一时期先后主演了《新茶花》《孤儿血》《黛玉葬花》等100多个剧目,创造出独特的唱腔风格,总结出“素、净、休”与“快、紧、收”六字舞台表演艺术经验,形成“郑派艺术”,为闽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奕奏是福建省戏剧界唯一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被周总理誉为“北梅南奏”的人民艺术家。他的一生,从38岁离开舞台,授艺传徒逾五十载,铸就了闽剧事业的辉煌。时至今日,福州三山陵园建造的“闽剧泰斗郑奕奏纪念园”常年开放,长乐市博物馆的闽剧厅内立着一尊他的雕像,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他,就是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闽剧这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