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七十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发布时间:2017-08-08 10:23:25  来源:福州新闻网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1972年《迎春》

  凭《迎春》一举成名,圆孩提时代“画家”梦

  石齐成为专业画家是在1976年调入北京画院时。但他成名却早于此,1972年,他创作的一幅《迎春》,反映知青养鸡的农村生活,被选入1973年首届全国美展,以明艳的色彩备受关注和好评,从此一举成名。

  回顾自己的学画生涯,石齐坦言“不够痛快”。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水乡印象》

  现年78岁的石齐,出生于福清镜洋镇洋下村,丝毫没有翰墨诗书的家族背景。父亲石贤知、母亲郑香山妹均为贫苦农民。三、四岁的时候,没有老师,也没教材,他就迷上了画画——在那时候,还只能称为涂鸦。

  趁着放牛,他拿着木棍满地满墙地画,直到念东张小学,10岁的他在一次全校绘画比赛中得到一等奖,东张剧团请他去描绘闽剧《白蛇传》的布景,被小伙伴们冠以“小画家”的雅号,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以后要当画家。

  1956年,石齐从福清二中初中毕业后,报考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却名落孙山。同年,考入福清华侨中学高中部。由于好画心切,石齐念高一时就自动退学,在家自学绘画。闲来兴起,还用油彩自制家庭壁画,显示出不走寻常的个性。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喜玛拉雅的主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石齐的人生方向。有一天傍晚,天正下着瓢泼大雨,高中一位要好的同学踩着泥泞的土路,来到石齐家里,浑身湿透,从包里掏出一张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后改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的招生简章,嘱他赶快报考,马上就截止了。

  因为时间紧张,母亲连夜出门,跑遍全村,总算借到9元钱,石齐就揣着这笔钱如愿考上了。五年半的学习期间,他学得很“杂”,国画、雕塑、陶瓷、油画、素描、水彩、水粉,甚至刺绣,他都涉猎,但他最喜欢的仍是国画、油画。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1965年《家乡变江南》

  可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工艺美术与绘画“泾渭分明”,石齐的真正爱好只能深藏,偶尔手痒就偷偷地画。所以,这五年半对于石齐而言,着实不够尽兴。

  1963年石齐大专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二轻装潢设计研究室。骨子里爱画画的石齐,对工艺美术设计丝毫不感兴趣,把业余时间都用来作画。他还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先贤的作品,或是去中央美院和师生交流,从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罗汉宫》

  那时,门卫看到石齐天天往故宫跑,对着墙和建筑涂涂画画,出来迟了,还会专门为他延长一会,算是对他勤奋学画的鼓励。此时,石齐开始为自己寻觅良师。1971年,他发现国画大家黄胄的新疆题材的作品别开生面,于是将8张速写照片寄给了黄胄。黄胄对他的速写很肯定,遂收他为徒。就这样,石齐的水平在良师指点下得以飞跃。

  除了《迎春》,1976年的《活到老学到老》,画面上董必武坐在沙发里,面带微笑,拂卷阅读,这幅人物画当年参加北京画院迎春画展时,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画,曾感动得恸哭;1979年的《人人都在幸福中》,又名泼水节,反映1961年周总理参加泼水节的场景,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并获得银奖。

“革新者”石齐:三象合一创立新中国画,探求传统章法的艺术新生

1979年《人人都在幸福中》

  石齐说,当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在云南足足呆了三个月,了解当地民情,收集素材,泼水节热烈欢愉的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回写生稿上百幅,历时6个月创作而成。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点评,在这幅画里,石齐努力突破传统人物画中人物安排的程式,克服传统笔墨色彩比较单薄的弱点,使画面有宏大感和厚重感。

  当年,《人人都在幸福中》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被誉为“70年代是石齐年代”,此画展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