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全民齐参与 共建又共享——福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报道之五

2017-06-27 07:56:30  来源:福州新闻网

  核心提示: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在福州,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自己“搭台唱戏”,同时自觉减少一手包办,只是适时“递递毛巾”,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日益多元化,内外协同、频繁互动,推动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福州新闻网6月27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陈敏灵)“今唱山歌喜洋洋,永泰山歌天下传……”今年77岁的张武驰老人是永泰山歌采风队队长,在当地樟成村的集合点,隔三差五经常聚集起上百名老人听他唱歌。前几年,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张老组建了永泰山歌采风队,一手创作山歌,一手培训村民。唱山歌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还从永泰的山野田间唱到了城里的电视台。

  群众爱唱爱听山歌,政府就出钱支持办。在福州,像张武驰老人这样的文化能人还有许多,他们从“幕后”走上“台前”,接过文化建设大旗,一同参与构建福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兴办”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

  社会力量热情高涨

  居有福之州,享文化之福。

  近年来,福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地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各类文化社团争奇斗艳,各种文化活动热闹非凡,但这些“文化大餐”,却不都是政府操办的。

  罗源县起步镇蒋店村长禧文化活动中心,是一栋3层楼的砖砌民宅,几乎没有装修,但在罗源却颇为有名。该中心是村民叶秀章一笔笔钱攒下来、一层一层盖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移风易俗的温馨家园。

  黄檗文化源自福清,形成于日本,但目前熟知它的人并不多。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成立于2015年,会长林文清是一名福清籍企业家。自建会以来,林文清踌躇满志、干劲十足,自建了一栋5000多平方米的黄檗“文化馆”,带领促进会开设了“黄檗讲坛”,挖掘整理黄檗文化历史资料,邀请中日两国名家现场讲座,积极组织各类黄檗文化推广活动。

  同样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还有福州的海外乡亲、企业家、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如长乐市潭头镇筹资1.1亿元,建设了31个村级文化中心和休闲公园,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村里的海外乡亲捐赠。福州市图书馆新馆的建设也得到知名企业家数亿元资金支持。在福州,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风气和荣耀,从城市到农村,例子比比皆是。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指导下,文化志愿者成了为福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台风让我们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大爱。”2016年9月,福州市文广新局、福州市群艺馆等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永泰县开展灾后重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灾区群众备感温馨。

  在福州,不管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农村的田间地头,时时可见引来群众喝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它们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补充。

  永泰县的“周周乐”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形成“城区—乡镇—村(社区)”巡演模式。它以小型化、多样化、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为主,有戏剧演出、民间文艺表演、文化艺术比赛、书画作品展览等,突出一个“乐”字。

  “真正是‘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虽这些演出基本上都是公益的,但是志愿者们很积极,经常是自己开车下乡参加演出。”永泰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杨世强介绍,“周周乐”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挖掘出民间的优秀文化资源,培养了民间文艺骨干和队伍。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福州市共有注册文化志愿者近1.5万人,设有服务基地380多个。此外,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热衷文化服务的群众,他们聚集在一起,让志愿服务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风。

  政府服务灵活高效

  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文化机构为骨干,向群众提供更为专业、精准和贴心的服务,政府由“办文化”向“买服务”转变。

  去年11月,鼓楼区启动了“书香鼓楼、品味社区”阅读进社区系列活动。活动走入20个社区、400多个家庭,每一期社区读书会活动都得到了老、中、青、少四代人的关注,参与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为组织开展好该活动,鼓楼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政府购买的方式,有机整合全市公益文化单位的专业资源。针对鼓楼各社区居民的特点,精心制定了阅读活动的实施方案,提供贴心的“点单式”阅读服务,免费“送书上门”和“送思想上门”,将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打包为符合广大居民口味的社区阅读活动。

  在县乡,闽侯县创新文化场所开放服务模式,在县、乡两级文化场所推行“场所换服务”政策,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提高了服务场所的使用效益。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福州建立了“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既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尽享更为精致的文化大餐。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