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漆箸:“夹起”千般滋味
2017-06-13 16:30:0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工人在“天天筷子厂”忙碌。
“漆箸不健康”是一种误解
年过六旬的厂长张国天介绍,漆箸在福州的历史悠长。有的资料显示,2200多年前闽越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始逐渐形成这一区域特有的制箸技艺。称“筷子”为“箸”,始于汉朝,唐朝时称为“筋”,明清时由“快”到“筷”。自汉唐以来,福州人一直称其为“箸”。手工福州箸,头部多为“圆”“方”两种,尾部多为“圆”“尖”两种。
福州生产漆筷,始于清光绪年间。据《福州市名产志》记载,清朝至民国生产漆筷较为著名的店家有“蒋兴记”“杨春盛”“蒋德兴”等。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艺人们将脱胎漆器的台花、晚霞、赤宝砂等漆饰工艺运用到漆筷上,使福州漆筷更具地方特色,焕发生命力。
张国天说,他十几岁起就和哥哥一起学习制作漆箸,1974年师从福州漆箸手工技艺大师潘意香、蒋依妹。他制作漆箸30多年,亲历福州漆箸的发展过程。以前福州漆箸作坊遍布乡村,后来演变为批量生产,再到后来工厂接连倒闭,如今仅剩几家企业在坚守。
他介绍,过去的漆箸容易脱漆,而且含有微量有害元素,筷子出口业受到制约。为此,他们厂和华润油漆专家潜心研制,历时多年,研制出无毒、无味、不脱落的漆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目前,漆箸大量出口日本。
国人常常认为漆箸不健康,喜欢选择裸筷。其实,如果不涂上一层生漆,木纤维容易磨损开裂,食物残渣更容易留在缝隙中,孳生细菌。
数十年来,张国天从各地收藏了元、明、清以来的筷子以及与筷子配套的物品2000多款。他希望无偿捐献所有藏品,建设一座“中国筷子文化博物馆”,更好地向民众介绍福州漆箸工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工艺流程。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