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多举措脱贫,“最穷村”变成“精品村”

点“梅”成金 梅洋打造 “梅的海洋”

2017-06-01 08:19:21  来源:福州新闻网

点“梅”成金 梅洋打造 “梅的海洋”

  梅洋村还保留着300多年前的古民居建筑数十座。

  福州新闻网6月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维璟 郑瑞洋 刘珺 通讯员 叶建隆/文 记者 叶诚/摄)春去江南好踏青,夏到梅洋避盛暑,秋宿知青新客栈,冬赏寒梅数万枝。

  梅洋村地处江南乡南部山区,是连江县著名革命老区村、市级贫困村。

  以“脱贫攻坚”为动力,以“梅花之海”为名片,梅洋正从昔日“最穷村”变成聚集生态旅游、老区文化、安居乐业的“精品村”。

  老区有新貌

  梅兰斗艳 名扬四方

  梅洋,距连江县城15公里,距福州市区60公里,海拔400米~800米,森林覆盖率达94%,遍植梅树数万株,自成生态氧吧。

  这里是老区文化村——保留多处抗战革命遗址、三条红色古驿道,以及一座即将修建的知青客栈。

  这里还是旅游精品村——春季踏青、夏日避暑、秋季闻桂、冬日赏梅,还保留着300多年前的古民居建筑数十座。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梅洋村,沿途山色如黛、水色如玉,盘山公路宛若银蛇,溪涧、古桥、驿道、青竹不时闪现。

  村内漫步,溪内是白鹅红掌,溪畔是万株梅树,远处是鸡犬相闻,近处是新楼成排,宛若“世外梅源”。

  “梅洋村地处偏僻,以前是连江闻名的贫困村,有‘好女不嫁梅洋岭’的戏言。”梅洋村党支部书记陈燕金告诉记者。

  砥砺五年,如今的梅洋已名扬四方、游人如织,仅今年春节期间就吸引了3万人次的“赏花大军”。

  据介绍,梅洋村种有1.6万株梅树,梅花品种有红梅、青梅、绿梅、珍珠梅等10多种,并有“梅林、梅峰、梅溪”三景,还引进了广玉兰、紫砂玉兰等稀有兰花,形成了“梅兰斗艳”的景象。

  梅洋村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文化村”“福建省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 “国家级生态村”,从昔日村民口中的“最穷村”变成游客眼中的“最美村”。

  攻坚有力量

  众人集资 村官扎根

  记者在梅洋村看到,梅溪综合整治、梅林花海公园、登山道景观工程等基本完工,13公里的凤梅公路正在拓宽,村内的污水管网正在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知青客栈等一批攻坚项目也在推进。

  “26年前,在华侨刘官政的倡导下,侨胞和村民共同集资280多万元,修建了通村的凤梅公路。当时因经费有限,公路的平均宽度仅3.5米,许多路段只能容纳一辆小车通过。去年遭受台风侵袭后,凤梅公路出现了多处危险路况,重修公路成了村民的迫切心愿。”陈燕金说。

  26年后,385名侨胞和村民再一次捐资850多万元,拓宽凤梅公路。这一结果离不开“80后”陈燕金和“90后”陈思航等干部的努力。

  陈燕金是土生土长的梅洋人,当村里的同龄人选择去国外打拼时,她却选择留下,用心建设家乡。

  23岁的陈思航从闽江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扎根梅洋村,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

  “以前没有公路,村里的孩子到县城上学要翻山越岭步行三四个小时。有了凤梅公路,坐三轮农用车去县城要1个多小时。凤梅公路拓宽后,估计只要半个小时了。”陈燕金告诉记者,凤梅公路拓宽后,村民的致富路子会更宽。

  脱贫有路子

  因地制宜 特色发展

  “游客引进来、村民走出去,是梅洋村摸索出的两条致富道路。”陈燕金介绍说,各级政府在旅游精品示范村、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扶持,让梅洋搭上旅游产业“快车”,村民人均年收入逾万元;3000多名侨胞为梅洋村带回大量资金,投入家乡的基础配套、公益项目建设。

  据介绍,梅洋村通过旅游规划,将“漫山遍野”的梅林整合成了“移步换景”的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借此发展农家乐、民宿以及生产梅花酿、蜂蜜等特产。目前,村内的农家乐已增加到4家,仅旅游旺季的月均收入就超过10万元。

  村里的贫困户刘桂香做起了养蜂生意,能够自食其力。贫困户刘用焕学起了酿酒,产品不愁销路。

  同时,梅洋村按照“处处优美、家家和谐、人人幸福”的要求,完善交通、污水、电力、公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让村民安居乐业。

  为保护生态环境,梅洋村摸索出了联合建房的模式。村道旁,一栋四层的新楼拔地而起,与周边的小桥流水融为一体。该楼共有14户居民,每户平均出资20万元,可拥有二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住宅。

  未来,梅洋将与周边的贵安、青啤梦工厂、青芝山等旅游线路串联,开展梅花节、山地自行车赛、万人徒步上梅洋、夏日背包客等活动,打造体验古建筑文化、梅花文化、老区文化、田园文化的“中国美丽乡村”。

  梅洋村的蝶变,也是连江县50个“贫困村”脱贫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林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