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兄妹芳名青史留 义烈家声百年传

——探寻永泰东坑村程氏家族往事

2017-05-20 09:08:4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兄妹芳名青史留 义烈家声百年传

东坑村俯瞰,右上角为程氏宗祠桃园宅。张培奋 摄

  福州新闻网5月20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赵金华)“记者同志,谢谢你为我们找到了县志中的相关记载,让我们对家族历史又多了一分了解。”

  19日,在永泰县赤锡乡,今年78岁的程守煊老人对记者说。

  程老是赤锡乡东坑村人,当过中学教师,退休后主持编修了东坑《程氏族谱》。而记者近日在东坑村采访时,通过查阅清乾隆版《永福县志》时,发现该版县志记载了两位程氏先祖的传略。进一步查证后了解到,他们还是一对兄妹。

  兄妹同在史册留名,这在永泰历史上并不多见!

  孝义姑存续一脉

  东坑,原名瓢坑,又名仙瓢。明朝初年,在礼部仪制司任职的程铨投簪弃官,辗转到此择地建桃园宅定居。程铨即为东坑程氏开基始祖,桃园宅也成为仙瓢的程氏宗祠。

  迁居仙瓢后,程氏一脉子嗣艰难,单传五代。到第五代程慈保时,又因一场不期而至的灾难,险些断子绝孙。

  那年,仙瓢一带瘟疫流行,慈保父母不幸染病先后去世,年仅3岁的慈保不知何故侧身屋角一个鸡笼里,“呱呱而泣,无人敢近”,眼看着就要追随父母而去。

  然而,救星出现了!

  这位从天而降的救星,就是小慈保的姑姑,此时,她已嫁到外村多年。

  《程氏族谱》是这样记载“义姑救孤”的:“姑赴而往之仙瓢,负公归姑家,抚养成人。”

  程氏一脉的香火,得以存续。应了“多难兴家”这句古语,慈保长大后,“有宽宏气度,姑家并里人咸重之”。他成家后回到仙瓢,发奋努力,勤劳持家,靠自己的双手将因瘟疫而流失到外姓家的田产等一一赎回。

  此后,慈保又单传了一代,生子长佑,长佑则连生四子,自此程氏一脉人丁兴旺,渐成望族。子孙开枝散叶至今,周边5个村及邻县莆仙一带都有程氏后人生活。

  义勇公保全一族

  在清乾隆版编修的《永福县志》“卷之八·义行”篇中,一位“程奏公”的记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程奏公,生平好义乐施。康熙甲寅,山寇李胡围寨半月,寨内无水,众几莫支。奏公夜缒而出,自捐银三百两,往二十四都杉洋请鲍、李、倪三姓,计百许人护救。寇乃退,寨内一族赖以生全。”

  这位程奏公何方人士,县志没有明确。但杉洋紧邻仙瓢,记者由此推测,他很可能出自仙瓢程家。

  记者就此找到程守煊老人求证。程老翻出一本清光绪年间编修的族谱,果然有这样的记载:“康熙甲寅年,山寇吕胡围寨一旬有奇。寨内族人束手无措,性命几莫保。奏功同弟序功夜缒而出,捐银三百两动请乡兵人众救护。山寇逐退,卒保无虞。”

  这段记载,证实了记者的判断——《县志》上的“程奏公”,就是《族谱》里的“程奏功”;《县志》中的“山寇李胡”,就是《族谱》里的“山寇吕胡”!

  事实上,这段故事还要曲折得多。在《族谱》另一条目里,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细节。寨中水米断绝后,土匪请程奏功出寨,以保全他家老小性命为诱饵勒索钱财,“始则迫之以威,继则动之以得”,但程奏功“宁坚贞自守,百折不回”。

  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程奏功的四大好品质:一是有勇略,敢冒奇险夜缒寨墙突围而出;二是有血性,面对土匪威逼利诱毫不所动;三是轻财仗义,为救全族男女不惜捐重金请救兵;四是人缘好,请得动三姓百姓前来救护。须知,面对悍匪,若非平时乐善好施积下好人缘,谁愿意冒死往救呢?

  贞烈女结缡泉壤

  记者在程氏宗祠参观时,陪同的村委会主任程良平向记者提到了程家人的“传家宝”——一个清朝传下的“圣旨箱”,据说藏有为一份为程家贞洁烈女颁发的圣旨。遗憾的是,文革破四旧风起,圣旨不知所踪,具体内容无法确知。

  仙瓢《程氏族谱》对这位程家“贞烈女”的介绍十分简略:“程静宜,许配刘家,未婚贞烈,奉旨建坊。邑侯张匾曰‘结缡泉壤’(泉壤,九泉之下,指坟墓)。”记者向程老人请教“未婚贞烈”具体情况时,他语焉不详,只说未婚夫不幸夭亡后,程静宜为他守节,终生未嫁。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再次查阅了乾隆版《永福县志》,在“卷之八·列女”篇中发现了有关程静宜的记载:“许配刘熙辉,未娶而死。程凶服过门,七日不食自经死。邑令张匾曰‘结缡泉壤’。”

  这就是说,程静宜的“贞烈”,并非守节终生,而是自行穿丧服过门,并在绝食七天后自缢殉夫!

  这种贞烈行为,在古时是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因而县令才会亲自题匾,皇帝亲颁圣旨旌表。只是不知何故,本应奉旨修建的“贞节牌坊”却未建成。

  如今,殉夫这种节烈行为早已离我们远去,但程静宜的重情守道,又不免让人嗟叹、起敬!

  《程氏族谱》记载,程静宜是叔发公的女儿,而叔发公又是程奏功的叔叔,因此,程静宜和程奏功实为堂兄妹。

  兄妹二人同时上了官方编修的县志,青史留名,实属罕有!

【责任编辑: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