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三坊七巷“门环”:读懂过去次序伦理的社会变迁
福州新闻网记者 原浩
门环,是中国古典“门文化”的精粹,是集装饰、实用、习俗为一体的的建筑构件。在三坊七巷的巷弄里,各种各样的门环静静沉睡,不仅仅传递着当年主人的身份故事,也传递着社会伦理秩序,好像每一个门环都自有属于本身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密码”。当然,随着社会发展,门环里蕴含的传统门第观念逐渐退却,老门环所具有的历史和艺术文化价值却越发凸显。
记得小时候,姥姥家祖宅那扇斑驳破旧的绯红色大门上挂着一对铜制门环,听姥姥说那是祖上出过秀才老爷的见证。那时,只觉得那门环威严,与之对视,仿佛那镶嵌在门上的兽首活了过来。我轻轻叩响门环,声音不大却十分清脆,在三进的宅子里听得一清二楚。
门环,是中国古典“门文化”的精粹,是集装饰、实用、习俗为一体的的建筑构件,每一种样式的门环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与历史。在三坊七巷的巷弄里,各种各样的门环静静沉睡,等待人们扣响传承千年的回音。
门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样式、材质、内涵在数千年的变迁中不断衍生。门环的基座古语称之为“铺首”,“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
三坊七巷里或新或旧的铺首大约20余对。小的仅有几厘米,大的超过一个巴掌,它们大多都是面目狰狞的兽首,血口衔环,双目滚圆,怒视前方。因为铺首为兽面,铺首叼着门环,因此古人又将之称为“兽面衔环”。“兽面衔环”成了三坊七巷门环文化的典型。
与“门当”、“户对”一样,在两千年的时光里,镶嵌在大门之上的门环被赋予了传统的门第等级观念。门环用料的不同、制作的精粗、样式的差异,人们通过门环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身份。不同社会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样式的门环,等级细致森严,轻易不能逾越。通过古老而深沉的门环,我们不难窥视了解门环主人当年的门第,幻想他们在门扉背后的豪奢。
随着时代的变迁,门环里蕴含的传统门第观念逐渐退却,门环也被更加实用、更加简约的门把、扶手、锁头所取代。古门环也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传统的艺术性在工业文化的冲击下越发显得珍贵。
作为家的门户,在古代,门环不仅仅有驱灾逐邪、镇宅安家的作用。古人更以“以物喻人、缘物寄情”的方法来表达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在大门上,造型独特的门环最是吸引人的视线。久而久之,中国人将自己的审美、追求、身份等等意识以物化的形式融入进门环之中。不同样式的门环烙印着房屋主人的独有“精气神”, 因此,挨家挨户门环的神态各不相同。
当我们轻轻扣响门环,金属与木头清脆的敲击声仿佛能带着我们回到过去。声音渐行渐远,或许下一刻门扉就会缓缓打开,露出一角园林,里面走出一位童子笑问“客从何来”。
或许十年百年之后,门环之内已经人去楼空,宁静清冷。但这些孤独而寂寞的门环依然不知疲倦的睁着眼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白天或是黑夜,静静目睹着人世间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