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清海丝文化遗存调查

郎官古渡:海丝港今年已千岁

2017-03-15 11:13:08  来源:福州新闻网

郎官古渡:海丝港今年已千岁

  渔溪镇郞官村郞官古渡。

  ■建古渡的是宋朝福清知县郎简,

  ■让古渡与海丝之路相连的是古今福清人,

  ■古渡侧畔正在崛起世界级深水大港……

  福州新闻网3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陈坚/文 杨勇/摄)福清市渔溪镇人很自豪,八闽中枢要地——福州市鼓楼区只有一条郎官巷,一个小小渔溪镇就有北郎官村、南郎官村、郎官山、郎官境、郎官古渡,郎官古渡的年龄与郎官巷差不多大,都起于宋朝。

  周一一大早,我们与渔溪镇党委宣传委员薛守荣、综治办主任林聿灿一起,穿行在古今新洋楼与荔枝林竞相媲美的小道里,向着离大海最近的地方走去,问81岁的村民黄宣枝:这里离大海还有多远?老人云:“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本就是大海,因为郎官古渡,这里面有了村庄,五大洲都有了亲戚。”薛守荣说:“我们福清人敢拼,给个渡口,我们就敢闯荡世界,现在世界上有人住的地方就有福清人。”

  遥想宋朝:一个爱民县官的良心之作

  郎官古渡紧邻兴化湾西港,苏溪由此入海。古时苏溪水多流急,有“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之谚。郎官港宽水深,风平浪静,适合船只停泊,渐渐成为福清通向世界的出发地。

  郎官有渡,得益于宋朝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福清知县郎简。

  郎简(968~1056),字叔廉,一字居敬、简之,自号武林居士。浙江临安人。宋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补试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宁国知县,颇有政绩。

  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年间,郎简出任福清县知县,为官爱民,常捐俸买药救病人。当时,县内有一石塘陂,年久失修,淤塞严重,他到任后招募百姓疏浚修筑陂堤,因而得以灌溉已经废弃的百多顷农田,百姓为之建生祠。当时他见现在渔溪一带百姓以耕海为生,累于无渡口。他带人沿海岸线寻找可建道头之处,来到后来的郎官古渡所在地,见港深风平,即指挥修建渡口,以利渔船和运输船停泊。因其姓郎,又是福清县官,人们将其主持修的渡口取名“郎官渡”。

  因为有了郎官渡,往返海外经商谋生之人常常由此登舟,飘洋过海打拼。目前有史可考的是,宋末元初,今福清龙山街道里美村的俞定则,就到交趾(越南)一带经商。俞定则是有文字可考的走出国门的第一位福清人。

  久而久之,等待季风和运输船的福清人在此小住,在海外经商斩利后的福清人在此登岸还乡,这里还聚集了服务海商与华侨的各地人,村落渐渐形成。因为紧邻郎官渡,也因为郎简政声远播,人们将之称为郎官村。又因为服务海商的人多了,村庄越来越大,分成了北郎官村、南郎官村。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