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09-30 07:55:57  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倪岳峰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福州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形成地和实践地。上个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福州的现代化建设,确立了“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等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路,倡导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四个万家”等优良作风,有力推动福州实现历史性大发展,这是福州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更是我们奋发进取的巨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倍加珍惜这一宝贵财富,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描绘的美好蓝图,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不断续写福州发展新篇章。

  今天,福州发展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我们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有敢于担当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起赶超的危机感。使命感源自不容懈怠的省会责任。福州作为省会,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勇于挑大梁、当好排头兵,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这既是省委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省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紧迫感源自不可错失的大好机遇。伴随着中央对福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五区叠加”重大机遇效应势必加速释放,福州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机遇最多、最优、最密集的黄金发展期,能不能用好机遇、跨越赶超,是对我们最现实、最紧迫的考验。危机感源自不进则退的竞争格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福州既蓄积了实现新一轮创业的强大势能,也面临着矛盾交织叠加的复杂挑战,更置身于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抉择。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尤权书记提出的“四个新的进展”重要要求,认清责任使命,强化省会担当,珍惜大好局面,坚定发展信心,夙夜在公,奋发进取,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抢抓“五区叠加”战略机遇,以务实的精神补短板,以创新的思维促改革,以赶超的勇气谋发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当好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今后五年主要发展目标是:

  ——龙头引领更加凸显。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位居全省前列,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省会排头兵地位更加突出。福州新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新引擎。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引领全省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经济总量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培育形成1个三千亿元产业、4个两千亿元产业、2个一千亿元产业和20家百亿元企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发展活力全面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提速,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创新型省会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完善,老城区提升和新城区拓展协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城乡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交通拥堵明显缓解,内河污染有效整治,城市内涝加快解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美丽福州的魅力进一步凸显。

  ——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安全、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闽都文化和城市精神传承发扬,人民素质、法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省会城市保持和谐稳定。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立的“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思路,引领着福州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奠定了省会加速崛起的坚实基础。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州,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是新时期传承延续“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宏伟蓝图在榕城大地的生动体现。“百姓富、生态美”是奋斗目标,“机制活、产业优”是实现路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构成了未来福州发展的总方略。实现这一愿景,关键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坚决一点、快一点,积极投身建设新福州的火热实践,主动参与攻坚行动,以快的节奏、快的效率、快的行动,努力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今后五年,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动力支撑,着力建设机制活的新福州。紧紧盯住阻碍福州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全面增强省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改革开放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用活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改革红利,切实把“五区叠加”机遇转化为省会发展优势,努力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培育更强发展动能。聚焦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着眼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以行政管理体制、投资贸易便利化机制等为重点,探索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的国家级新区,切实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创新全面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机制,加快互联互通枢纽、经贸合作基地和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更高层面、更广领域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打造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加快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在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打造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新样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资源有偿使用、破坏环境终身追责等制度,建立地方财力与保护责任、收益程度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探索创业创新孵化新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激活市场活力。着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出一批既解决当前难题、又利于长远安排的改革举措,让市场主体真正受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机制创新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强县(市)扩权改革,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财税管理、指标考核等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拿出当年为企业“松绑放权”的勇气,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在简政上下功夫,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于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服务窗口动态增减机制,彻底消除市民办事排长队问题。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搞活对外开放。探索推行跨部门招商协作机制和跨园区、跨地区招商效益分享机制,大力实施定向定点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设一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立促进双向投资新模式,推动福州企业“走出去”。深化与海内外乡亲的沟通联络机制,持续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更多的榕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广泛汇聚侨资侨力侨智。推进对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两岸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环马祖澳旅游区,深化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两马同春闹元宵、海峡两岸合唱节、石竹山梦文化节等对台交流活动,不断增强交流合作实效。完善常态长效的区域协作机制,推进政策、信息、技术、市场等对接共享,扎实做好援藏、援疆、援宁等工作,加强与渭南、延安等城市的对口合作,密切与省内兄弟城市的交流协作,做好与省内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结对帮扶等工作。

  (二)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建设产业优的新福州。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创新驱动中加速转型,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加快发展中提升质量,着力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福州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重点,整合创新资源,广纳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在重点企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努力攻克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企业应用现有技术创新提升,鼓励企业强化质量控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育一批创新企业群。发挥在榕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密集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构建创新联盟,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催生一批高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大力扶持青年创新创业。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加快推进闽都人才聚集区和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人才高地,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主导产业作为基本盘,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逐一梳理产业链条短板,突出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分别跃上一个新的千亿元层级,石油化工、新能源产业进入千亿元产业序列,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主动融入“互联网+”战略,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培育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汽车电子、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鼓楼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海西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做强农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管理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提升发展园区经济,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23个重点园区,引导企业向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相对集中的园区集聚,大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促进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园区布局体系,加速培育一批千亿元园区。

  着力特色发展。立足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发展重点,注重分工协作,坚持错位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发挥金融机构集聚优势,继续实施“引金入榕”工程,加快建设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培育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拓宽金融业增加值来源,提高金融业经济贡献率。发挥生态、区位等优势,加强总部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快建设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三江口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总部经济高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新生态旅游、闽都文化旅游、温泉休闲旅游等,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坚持以海岛、海岸带、海域开发为主攻方向,点、线、面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高端临海产业、涉海服务业、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产业,重点抓好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海上福州”。

  (三)突出共建共享,着力建设百姓富的新福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市属高等院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保基本、全覆盖、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退出机制,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现行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推进健康福州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弘扬先进文化。切实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和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保护,持续推进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和名镇名村保护修复,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打响闽剧、陈靖姑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品牌,让闽都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一批优秀文化作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市属媒体改革创新,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中国船政文化城和福州漆艺术研究院等建设,大力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传统工艺美术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创新社会治理。立足人口变化新趋势新结构,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云平台建设和群防群治工作,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坚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主打“全民牌”,努力走出一条党政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社会善治之路。深化“平安福州”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暴力恐怖活动,维护省会城市安全稳定。加强诚信福州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档案,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落实,扎实抓好自然灾害防灾救灾减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法治福州。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针,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市委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理顺立法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推动立法与市委重大决策相统一、相衔接,不断提升立法质量。建设法治政府,明晰政府权力清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监督,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类执法不公、不廉、不规范行为。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和司法监督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引导人民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四)构筑共同家园,着力建设生态美的新福州。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着力围绕精致、人文、生态、特色做文章,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城市品质。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保护城市自然山水环境格局。强化国际空港、海港、国家铁路、高快速路网枢纽功能,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地铁项目建设,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建设海西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加大旧屋区改造力度,持续抓好交通拥堵、“两违”等综合整治,推进城区道路及附属设施全面更新改造,开展老城社区微改造,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老城焕发新颜。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坚持系统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强化雨污水管网新建改造和黑臭水体治理,完善沿河截污调蓄系统,加快闽江防洪防潮等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水系。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打造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城市管理模式。

  推进城乡统筹。发挥中心城区核心带动功能,以福州新区为战略支撑,加快建设一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镇,努力打造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交融的城镇体系。深入实施“大城关”战略,加强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以江阴、青口等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为示范,加快发展一批经济强镇、文化重镇、特色小镇,培育壮大城镇群。深入实施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修复,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促进福莆宁连片繁荣、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家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抓好大气、水环境、噪声污染、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等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扎实推进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发挥禀赋优势,做足山水文章,注重景观设计“借山用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让“有福之州”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