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季的炎热逐渐退去,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此时养生的总原则是“秋冬养阴”。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秋季养“收”,使志安宁
《素问四气调神论》[1]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里“秋三月”是指从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的前一日。《黄帝内经》指出,秋季3个月是从容平定的季节,天气渐寒,地气清肃。人们应早些睡,早些起,可以鸡的作息为标准。精神必须安静,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样才能适应秋气,调养好“收”气。“收”字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指时至金秋,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二是指秋季千树落英,万花凋零,是敛肃的季节。从气候特点来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气候特点表现为温度仍然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秋风瑟瑟,气候逐渐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此时,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调摄皆须遵循“收”的原则。
肺应秋气,养阴润燥
秋季暑热已过,燥气当令。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六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燥胜则干”燥邪伤人,容易耗伤津液。“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养阴润燥,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多喝水是除“秋燥”之良方,但只喝白开水则不妥。最佳方法是“朝盐水,晚蜜汤”,即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导致的便秘。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脏之肺脏对应五色之白色。因此,秋季常吃白色食物可润肺。生活中可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食物。肠胃虚寒之人应该少吃白菜和白萝卜等白色食物,可以适当选择温性、补气的白色食物为主,如白莲、山药、百合等,在药膳调补中可加入诸如沙参、百合、麦冬、枸杞等滋阴润燥之品。此外,秋燥季节还少辛增酸,应避免食用辛辣烧烤之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等,尤其是生姜。多食这些温性食品易伤阴液,容易上火。
秋冻适宜,注意保暖
秋季是从夏季转向冬季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下降。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天棉衣要晚一段时间,以免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一味地秋冻就会把身体冻坏。首先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可以冻一冻。老年人多肾阳虚衰,承受不住严寒的考验。一部分慢性病患者由于气血亏虚,抵抗寒邪能力下降,且受寒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对老年人和部分慢性病患者需要采取保暖措施,其次,腹部、脚部、颈部和肩部这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远离“秋乏”,精力充沛
“秋乏”是人体补偿夏季能量过度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疲惫感会自然消失,但仍会不同程度地干扰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秋天对应脏器是肺,悲伤易伤肺,肺气虚,肌体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产生悲伤情绪。所以,秋季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还应尽量收敛神气、平和心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远离“秋乏”“悲秋”,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时间以7-8h为宜,不仅能够恢复体力和精力,也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厚味之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厚味食品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且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使人产生疲惫感;第三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如习练传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或者登高、秋游、慢跑等。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按摩,能够防“秋燥”之侵害。如压揉承浆:承浆穴位于下唇凹陷处,用食指指腹用力压揉,口腔内就会涌出分泌液。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