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记者 陈暖 摄
三山鼎峙,两塔耸立,一水横流,榕荫满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中,星罗棋布着各具个性又有闽都文化共同特性的福州古厝。
这是“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中引人注目的一件艺术创作——大型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作品正面为“三山两塔一条江”和灿烂瑰丽的福州古厝,背面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福州古厝〉序》,长14米、高约2.7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软木画屏风。
软木画的创作者陈君锟是全省两位软木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师从国家级软木画大师、软木画第二代传承人吴学宝。
近日,记者专访了陈君锟,了解《闽都古韵》的创作历程。
作品揭秘
全景呈现古厝神韵
数万刀刻熔铸匠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是群众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软木画更是福州人独创的雕画结合的“奇画”。非遗和福州古厝两大文化遗产“跨界结合”,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
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是陈君锟的一次“求解”。
跟随目光神游于软木画的精微世界:远处,山影淡淡,“第一楼”镇海楼重楼飞檐,坐镇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近处,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烟台山和“千年榕树王”的青青树影隔江相望;画面中景位置,万木葱茏之间,塔寺林立,古厝列布;开元寺的铁钟,远远地敲响,三坊七巷连绵的黛瓦和高昂的马鞍墙下,藏着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林则徐纪念馆、昭忠祠、戚公祠等庄严轩昂,向我们诉说民族英雄救亡图存的悲壮往事……在福州软木画“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艺术呈现下,福州城山城相依、山水环抱、古厝林立,透着幽幽古韵。
在这幅作品中,陈君锟团队不仅巧妙地融合中国画的留白写意与软木画的繁复立体,达到恰好的平衡,还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让作品呈现辽远宏阔、庄重典雅又栩栩如生的韵味。
软木画融合千景百态,却只有一种颜色——木头的本色。保留软木本身的质感和美感,成就软木画沉静素雅的艺术神韵。
陈君琨表示,软木画选材严格,以进口栓皮栎树的栓皮层为原料,木料的质地、肌理、颜色等都影响软木画的效果呈现,2吨原木料常常仅能选出约50公斤用料。选料上,他通过土黄、白、黑等木料本身色差,展现明暗透视关系和立体感;艺术呈现上,抓住建筑最有特色的神韵,如镇海楼的重檐歇山顶、三坊七巷的马鞍墙、乌塔和白塔的“官帽式”塔顶等,让人一望即知。
软木画擅于刻画古建筑,但要将福州山水、众多古厝、林木尽融一卷,并做到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虚实相生,却非易事。“表现山水是传统中国画的专长,软木画将其布局章法、意象造型等加以巧妙借鉴转化,采取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将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等视角结合,摆脱视角和空间限制,解决了‘山形地势互相遮挡、无法窥得全貌’的问题。”陈君锟说,师法国画,既忠实还原山水城郭等格局,又能在古厝细节处渲染入微。
观众在欣赏《闽都古韵》时,视角转换间,往往有步移景异的奇异感受,仿佛行走在立体的“清明上河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