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清明时节好踏青

2019-04-03 15:55: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清明节作为孝道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一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二是节日的民俗都是户外活动(扫墓、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等);三是兼有欢乐和哀痛、肃穆与活泼两种对立的情感。历代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写下了无数经典诗词。

  清明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清景明、万物皆生,是世人结伴出游、野外寻春的好时节。在历史长河中,清明节还融合了以游春为主的上巳节(节日日期为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为三月初三)节俗。而且,由于清明扫墓要到郊外去,缅怀祖先之余在田野中信步,也算是调剂心情的一种方式。所以,清明节又名踏青节。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记录了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的盛况。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诗人写出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花瓣上颤颤欲滴的露珠,归来时领略到微风拂柳丝的美好。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述了当年汴京清明节的热闹:“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北宋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具体描写了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清明踏青的盛况:“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踏青的人们倾城而出,到郊外去感受春天的欢乐,随处可见遗簪坠珥、沉醉欢饮的游人。暖风中吹来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柳永这首清明词作,成为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歌。北宋程颢《郊行即事》:“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理学家程颢同样认为清明的好天气不能辜负,踏青游乐是必须的,但他劝诫世人不可乐而忘返。南宋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记录了清明时节的西湖春景引人入胜,游人熙熙攘攘,可见当时人们对踏青这项民俗活动的喜爱程度。南宋诗人吴潜的《满江红·金陵乌衣园》则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金陵春景:“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正值雨后初晴之时,花红欲染,山青如滴,诗意的春光岂能辜负?

  雨是清明踏青的特有景观,润泽了无数诗情。南宋张炎的《朝中措·清明时节》词,以清明的雨来言说自己的思乡之情:“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晚唐薛昭蕴的《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清明节外出踏青的民俗延续到现在,除了让人感受到春意盎然的自然之美,也让人的身心得以放松,更从潜意识里传达给居住在都市的现代人一种生态和谐的理念。

  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意象万千,无论是祭祀、扫墓的肃穆、哀思绵绵,还是踏青游玩的悠闲惬意,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连接着生和死,感受着乐和哀,是关乎中国人生命与传承的最好体现。或许我们的先祖把清明节定在了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日里,正是想告诫我们,逝去无须太过伤痛,要学会热爱生命,珍惜当下。清明扫墓之际,也是亲人团聚之时,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精神传承,也将由此而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