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报栏:从小草探头到大树青春

2018-07-18 17:03:5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李阳波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家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生活水平不高,还没有订阅报纸的经济基础,读报主要靠阅报栏。当时我在福州郊区上小学,每天放学总要停留在离学校不远的街边阅报栏前读报。那时的阅报栏很简陋,其实就是一块木板,但我每天看得津津有味。正是透过报纸这个窗口,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开始模仿报纸上的文章写些小稿。工作之后,我在工厂办过黑板报、宣传栏,以这样的方式将企业的政策、信息等传递给一线职工。自己采写的新闻也多次被省和国家级报纸采用。

  八十年代初,科学的春天刚来临不久,不少地方报还未复刊或创刊,然而福州的一些剧场、影院、文化宫前已建起了自己的板报栏,除了介绍剧情外,主要刊登观众的影评、娱评等。从早到晚,报栏前人流络绎不绝。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很单调,板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那时我是板报的常见作者,只要欣赏了新片、新剧及群众文艺演出,便发表观后感。

  从八十年代末,特别是九十年代起,中国各地地方报纷纷复刊或创刊,福州的车站、社区、学校、医院、繁华大道等公共场合都建起了阅报栏。每天清晨,总有人在固定的时间里对阅报栏撤旧换新,但通常在换新之前就已经有晨练结束的人群守候于此了。这是人们为了抢占有利地形,边“复习”昨天的内容,边等待今天的新闻以满足其先睹为快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然报栏却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广告牌。有些地方虽然报栏仍保留,但早已不贴报纸而被广告占领了。诚然,现在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人们大多喜欢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阅读各种文章,但纸质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很长时期内是无法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因为报纸拥有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具有掌握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向读者提供更多真实的新闻内容。

  在福州市农业银行工作时,我曾随同省里检查团检查精神文明建设。团里有位领导说的一句话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基层有没有阅报栏,报栏里是不是张贴当天的报纸,否则就算汇报得再好,他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不到位。”的确,无论是对企业员工,还是对社区老百姓,抑或是对流动人群,建个阅报栏,及时更换报纸,有时比耗资巨大的文化大项目更实际、更管用。

  其实,小小阅报栏也是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当地报纸则是这个城市的素描,外地游客要了解所在城市,大多是通过阅读当地报纸。当然,他们也有为此购买报纸的,但更多的人则是通过阅报栏阅读。 前不久我重回福州时,见到繁华道路两侧,设置了很多美观大方、且夜晚会亮化的阅报栏。这些阅报栏的外形设计独特新颖,不仅方便了人们看报,还成为“文化福州”的特色景观。

  木板贴报纸的阅报栏像是土地上小草探出头来,还有些惊恐的眼睛。今天的阅报栏,则是从大树里面长出来耀眼的青春,小小阅报栏折射着福州在这个时代的变迁。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