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炳桂
方炳桂,首届福州市道德模范、第二届福建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50多年来,他被特邀为福州电台“左海乡音”主持人,保护、传承了福州方言。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坚持研究福州乡俗、福州方言。以八十多岁的高龄,编著出版了《福州老街》、《福州熟语》、《福州老行当》、《福州风情录》等13部乡学文化专著200多万字。他创办成立福建福海文教基金会,十多年来,基金会共捐助贫困学生4000多人次,捐建希望小学4所,资助民间文化人出版乡土文化书籍30多部。2016年12月7日,在一场关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座谈会上,方炳桂讲述老福州12条街道的来历时,突然倒在了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享年86岁。
方炳桂从小在父亲开在台江的面饼店里长大。福州评话、婚丧嫁娶的十番音乐、补锅手艺人的叫卖声……童年时期的市井生活,极大地滋养了他以后的民俗研究工作。1951年,他进入福州总工会,从事职工教育工作,也多是和最基层的工人打交道。当年,普通话在福州还没完全普及,他要给南下干部做福州话翻译。为了将福州方言准确地翻译成普通话,他查阅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并向周围的工人们请教。在翻译的工作中,方炳桂发现了福州民俗文化的魅力。于是开始走街串巷,挖掘福州的谚语、民谣、民间传说等,然后逐字整理、编纂成书,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榕树下》、《乌龙江传奇》、《福州风情录》……这些年,方炳桂共出版了13部、200多万字的民俗著作,其中,《福州风土诗》还获得了福建省首届民间文学“山茶花”奖。他70岁时,手已开始发抖,但为了整理早年搜集的资料,还特意苦学了电脑用法。
对民俗文化研究,方炳桂十分严谨,常常为了核查一个说法或者一个史实,到各地走访、考证。为了考证福州肉燕的由来,他跑档案馆、翻地方志、面见民俗专家和肉燕传承人,曾两次跑到浦城,还亲往制作肉燕皮的场所。经过考证,他将福州制作燕皮技艺的时间提前至宋代。
早在1992年,方炳桂就被诊断出肾癌,不过,手术化疗后奇迹般地康复了;两年后,再次发现血液中有癌细胞,他又住院进行了大剂量化疗。2002年,他突然心肌梗塞入院,心脏作了搭桥手术……然而,方老从来不把自己当做病人,只要身体稍稍允许,他便开始闽都文化传播。
为了让福州民俗文化不仅在文献上得以保存,他频频在媒体“抛头露脸”,只为让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福州。从1958年起,方炳桂先后当过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左海乡音”主持人、福州电视台“榕城风”《方老讲古》主讲。1998年,他还在《福州晚报》副刊专门开辟了专栏——《故事画廊》,每周定期刊发他所写福州俗语故事。他还在经常在社区、公园给市民传唱福州最古老的民间歌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下福州的城市记忆。
此外,方炳桂还凝聚身边的民间文化爱好者,把福州特有的拗九节、立夏节、端午节等民俗恢复起来。2004年,方炳桂看到一张福州妇女提着漆盒赶路回家给父母送拗九粥的老照片,萌生了让拗九节变成孝顺老人的节日的想法。在他的倡议下,如今,“拗九节”已成了福州人每年固定都要过的“孝顺节”。
生前,他曾说,“我做的都是小事,可是,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做一点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文明。”
他是福州民俗文化“活字典”、最会讲福州故事的老爷爷、最接地气的专家,“于攀讲处堪称师表,在好人中亦是楷模”,这副挽联是方老一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