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提“向海求进”发展思路
-
福州港将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
福州新闻网2月11日讯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外事活动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横空出世!它,跨越时空、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600多年前,郑和率庞大舟师,从长乐太平港扬帆起航,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福州又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再造辉煌,福州提出了“向海求进”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福州自贸园区和福州新区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回顾郑和下西洋波澜壮阔的历程,探究“郑和精神”的内涵实质,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和营养,用于指导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践,有着特殊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立春刚过,乍暖还寒。登上位于长乐南山的三峰寺塔顶层,放眼望去,城区一览无余。这座年轻富庶的沿海小城,高楼林立,街衢纵横,生机勃发。
然而早年,这一带却是港湾。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黑白照片清晰地显示,这里河汊交错,滩涂连片。
而在600多年前,因为成为郑和舟师的驻泊地和起航地,这座被郑和奏请取名为“太平港”的港湾,繁荣兴盛,举世闻名。
今天,俯视已然湮灭的太平港,一种沧海桑田的感慨油然而生,无尽的幽古之思也随之生发。遥想当年,那位威风凛凛的明王朝正使太监郑和,也是站在这个地点,调度指挥着他的庞大舟师,向海、出洋……
探险者郑和
哲人说,探险,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太阳。
自古以来,代代先人甘冒奇险,孜孜探求未知世界,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郑和,就是一个伟大的探险者。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有意打破海禁,恢复与海外诸国的外交关系和中断多年的商旅。明初,“海外诸番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朱棣也有意遣使回访。
彼时,中国的造船业已很发达,指南针等应用到航海上,极大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由海路下西洋,具备了物质上的基础。
然而,远涉重洋,投身茫茫大海,置身惊涛骇浪,凶险难测,充满未知;而统领“官校旗军数万人,巨舶百余艘”的庞大舟师,代表国家“宣德化柔远人”,更是前无古人的大事。
大任降于郑和的肩上。
永乐初年起,郑和开始研究、筹备航海事业,部署修造船舶、采购物资、聘请洋人通译等,同时也加紧学习天文地理、海洋科学、驾船修船等知识技能。
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统御能力,成就了郑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特质。
历次出洋,郑和皆绘《航海地图册》,后人据此研究,认定郑和舟师开辟航线多达40余条!这些从未有先辈走过的陌生航路上,“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飘渺之间”,随时可能发生海难事故。
不仅如此,舟师所过海域,还会遇到海盗;到访异国,也可能遭遇不测。比如,初下西洋,就在满剌加(今马六甲海峡)遭遇陈祖义海盗团伙;三下西洋,在锡兰山国又险遭当地人谋害。
面对这些,郑和舟师一路“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如果没有过人的胆识和勇闯未知世界的大无畏精神,遇险全面退缩,遇挫畏葸不前,又岂能成就七下西洋的伟业?
郑和的探险旅程,也为西方的大航海做了铺垫。1497年,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知他,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多次来到这里。葡萄牙人的船队也在阿拉伯领航员帮助下,沿郑和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印度。
-
郑和下西洋雕像
搭桥者郑和
汉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历经20余载艰难坎坷,张骞开通了中国通往西亚直至欧洲的“丝绸之路”,因此受到后人景仰。司马迁称,张骞是“凿空西域”的人。
放眼古今,能与张骞比肩而立的,郑和当算一个。他们分别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让灿烂的东方文明走向世界,谱写了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史诗!日本学者桑原武夫就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就是以中国下西洋的郑和与出使西域的张骞作为榜样的。”
郑和七下西洋的一大功绩,就是开拓了明太祖以来因厉行海禁而中断的与海外诸国尤其是东南亚的经贸往来。他的舟师靠泊番国后,将随船带来的铁器、丝绸、瓷器等货物,在当地进行“以货易货”为主的贸易,换回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如象牙、香料、胡椒、硫磺等。
郑和的这些创举,开启了和亚非各国的经贸交流之门,受到到访国的广泛欢迎。他回国后,各国也纷纷遣使与中华交好,开展贸易往来。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华期间病逝,遗嘱要托葬中华。
张骞“凿空”了西域,郑和则搭起了中国连通亚非国家的桥梁,他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这座桥,“桥头堡”无疑在长乐、在福州。舟师驻泊太平港前后近30年,在福州招募了一批又一批水手、海员,他们陪伴郑和走向大海、驶向大洋。此外,为郑和舟师提供修造船舶、后勤保障以及供应商品的人员众多,这些,使福州人“向海”基因不断强化,“向海”性格不断得到塑造,对后世福州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福州华侨众多,在东南亚尤其多;近代中国,福州群星璀璨,引领风气之先。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经后人魏源扩编修订,成书《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著名的船政学堂在马尾开办,船政精英成为中国海军中流砥柱,孕育出辉煌的船政文化;改革开放后,福州成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定为福州城市精神……追根溯源,郑和功不可没,正是他搭起了与世界连通的桥梁,才成就了这一切!
和平使者郑和
郑和的舟师,是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但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去征服甚至奴役番国。
对明成祖来说,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当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也仅限于宣示宗主国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郑和忠实地执行着明成祖睦邻友好的政策,所过之处,从未欺凌小国,从未霸占一寸别国土地,也从未对到达之地宣示主权,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历史学家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从容温顺,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因此,郑和舟师,完全是和平之师;郑和本人,也很好地充当了和平使者的角色。
郑和还致力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就是希望郑和“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郑和不辱使命,出色地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历法、农技、冶炼、医术、造船等传播给沿途各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明的提升。
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但他同时对诞生于福建的海神妈祖充满了崇敬。驻泊太平港期间,他在长乐修建、修葺了天妃庙、天后宫等,他把历次平安出海和归来的原因,归结为“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为此,他在长乐镌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盛颂妈祖。带着这种崇敬,他的舟师所到之处,又把妈祖信仰传播到了琉球以及南洋各国,进而传到了日本和欧洲,至今盛行不衰。
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中华先进的文化,昭示的是交流合作的诚意,释放的是追求和平的善意。热爱和平的郑和,最后倒在了他的和平之旅上。明宣德八年(1433年),他第七次下西洋时,因病客死印度古里,走完了他一生的光辉之旅。
遗憾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没有得到延续。此后,明朝又重开海禁,至清末达到巅峰,闭关锁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样的历史断层令人叹息,也发人深思。这固然是由时代的局限性造就的,但也与统治者眼界狭隘、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无关系。
今天的世界格局,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福州自贸园区获批,福州,再度站在了新航程的起点上。加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向海”,依然是最佳的选择。
向海再出发,我们有必要再度审视郑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它代表了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和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坚定决心。我们要继承他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弘扬他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以更深邃的世界眼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更睿智的开放思维,来定位福州发展、谋划福州未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格局中,把开放大门打得更开,把开放步伐迈得更大。
全新的航程,正在开启。福州再出发,向海,向海!
(福州日报记者 赵金华 陈滨峰/文 俞松/摄)
-
在长乐还保存着诸多珍贵的郑和遗迹,如郑和题改塔名的宋塔三峰塔
-
太平港现景
-
长乐太平港旧址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