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教文卫
张振玉: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州丝织品、陶瓷贸易
2014-08-22 18:27:51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编者按: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福州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对中国海上对外商贸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肇始和推动作用,福州也从此走向海洋、融入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重要的“海丝”门户。1994年,《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制定,发出我国沿海城市“向海进军”的最早宣言。2012年4月,《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出炉,提出着力构建“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海洋开发新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强市。2014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行动方案》中,将福州市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福州发展寄予厚望。

  为深入研究和探讨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总结回顾历史经验,为实现福州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目标提供文化支撑,20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在福州主办了“历史名城海丝门户——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福州日报》摘登部分与会省、市“海丝”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张振玉

  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显示,福州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丝织品、陶瓷生产外销的中心基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港口。唐代福州生产的丝织品已列入朝廷公布的质量等级行列,说明当时福州丝织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已跻身全国前列,得到同行的认可。

  宋端平二年墓、黄升墓、明代马森第二夫人陈妙祯墓出土的各类丝织品共700多种,品种有丝、纱、罗、绢、绫、绸、麻等,工艺有贴金、描金、印金、刺绣等,填补了中国沿海九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丝织品文物的空白,墓中所出土的纱罗对襟女上衣可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相媲美。无论从出土丝织品的数量、品种还是制作工艺,均为福州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丝织品生产基地提供了实物佐证。

  郑和下西洋把福州丝织品、陶瓷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遗存在福州大街小巷的如“织缎巷”“锦巷”“横锦巷”“机房里”等名称,都见证了当时福州丝织品生产的辉煌。珍藏在鼓山涌泉寺内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的巴利文《贝叶经》,是明清时涌泉寺高僧漂洋过海从海外取回来的经书,每一页《贝叶经》的经书,均由福州生产的精致的丝绸带串连而成,见证了福州丝织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已与佛教文化的交流有机结合在一起。

  产自福州怀安窑的青瓷和福州洪塘窑的“茶入”,以及产自福清东张窑的黑釉盏等福州窑口的器物,在日本、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文莱等国的考古遗址中均有出土,在连江定海“白礁一号”的沉船遗址中也有出水,见证了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直接贸易兴盛的港口。而产自闽清义窑的青瓷,在西沙“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出水,说明在距今800多年前的宋代,福州先民所生产的精美瓷器已飘洋过海,航行到西沙和南海水域,销往世界各国。平潭海域“碗礁一号”“九粱礁”沉船遗址出水的产自清康熙年间的江西景德镇窑青花瓷和浙江龙泉窑的瓷器,见证了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陶瓷转运港。

【责任编辑:刘必泳】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