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焦点话题 > 正文
张存浩:一生为国家转行
http://news.fznews.com.cn    2014-1-10 17:01:18 李洪鹏 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

  法制晚报讯 出生于上世纪前30年的科学家,在人生经历上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四海求学,荣归报国,动荡中坚守。这些并非是出自同一个模板的故事,而是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殊途同归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相似的经历,绘就的是一代科学家的气节与风骨。

  张存浩便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位。他有着书香门第的家世,也曾有留学海外的光鲜学术背景,他在建设新中国的号角声中回国,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白手起家。一生中,张存浩曾多次改行,而每次改行皆为国家而战。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后悔之说,科研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而他的生命只为一个目标——报国。

  今年,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授予他时,这位曾历经人生波澜,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渐渐老去的老人,谦虚而真诚地说:“我认为这个奖不该颁给我,而是应该授予我们的集体,没有他们,我是什么都做不了的。”

  经历

  成长

  放弃深造离开旧金山

  常有人问他:一辈子为了国家转行,没有顾及过自己的科研兴趣,后悔过吗?他每次都坚定地说:“没有。回来就是为了报国的。”

  1928年,张存浩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铸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母亲龙文瑗系云南哈尼族人。

  张存浩2岁起,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抗日战争爆发时,张存浩正在读小学。因不愿自己的长子接受日本奴化教育,龙文瑗毅然将9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姑母抚养。

  张存浩的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是新中国最早的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姑母张锦23岁时在美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当时中国有机化学领域鲜有的女博士,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1943年,正读高二的张存浩肄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1948年,他又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48年,20岁的张存浩踏出国门,赴美留学。他先入爱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密西根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50年8月,张存浩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而在此前2个月,抗美援朝爆发。姑母坚持要求让他在美国读完博士再回国,但张存浩报国心切,1950年10月12日,张存浩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放弃多家单位给出的丰厚待遇,离开旧金山登上开往祖国的轮船。

  经历

  报国

  水煤气产出量世界第一

  回国后,张存浩暂居北京。

  刚成立不久的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正招揽人才,研究所奠基人张大煜先生经常到北京延揽人才,偶然地遇到了张存浩。

  谢绝了北京大学等京区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1951年春张存浩来到大连。

  当时,亟待建设的新中国面临着贫油的困境。大连分所承担起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

  从煤经过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过去用的是稀少昂贵且催化效率很低的钴催化剂。英美等国当时着手研究铁催化剂,但具有积碳严重、催化剂寿命短等严重缺点。

  张存浩及时扭转方向,与多位同行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了高效氮化溶铁催化剂,每立方米水煤气有效成分产率超过200克,显著超过当时国际上160克的最高水平。1956年,这项研究获得我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张存浩院士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是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邱陵】【值班编辑:邱陵】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转播到腾讯微博
相关新闻
 
政法 财经 口腔 妇幼
看地图·读新闻
新闻排行
网友关注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