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媳转账15万元败诉 翁婿借款30万元获支持
鼓楼法院厘清“亲情借贷”证据关
近年来,发生在父母子女、翁婿婆媳等近亲属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日益增多。碍于亲情,当事人往往不签订书面借条或对借款约定模糊,一旦产生矛盾诉至法院,借贷关系是否成立成为关键难点。鼓楼法院近日梳理审结的典型案例,为公众处理“亲情借贷”提供法律指引。
仅有转账记录难以认定借贷
公公施某起诉儿媳王某,要求王某偿还其陆续转账的15万元。施某提供了转账凭证,但王某称该款项是施某替儿子施小某偿还的个人债务,并非借款。法院查明,该收款账户实际由王某与施小某共用,且二人正处于离婚诉讼中。
鼓楼法院审理认为,依据相关司法解释,施某仅凭转账记录起诉,在王某对款项性质提出合理异议后,施某仍需就存在借贷合意承担举证责任。因施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就借款达成一致意见,鼓楼法院最终驳回施某诉讼请求。二审维持原判。
“微信记录+规律付息”确认借贷关系
岳父林某起诉女婿黄某,要求归还30万元转账。黄某辩称该款系赠与,并质疑林某在女儿与其离婚诉讼期间制造虚假债务。
法院审理发现,林某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黄某收款前明确表达了借款意思,并承诺可随时还款并每月支付利息。转账后,黄某每月规律向林某支付3000元,金额与承诺利息相符。法院据此认定,双方存在民间借贷关系。同时,证据表明林某女儿(黄某妻子)对借款知情且未反对,故该债务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因林某放弃向女儿追偿,法院判令黄某偿还其应承担的15万元本金及相应利息。
“亲情借贷”也应签订借据
鼓楼法院法官结合案例强调,民间借贷合同成立需同时具备“借款事实”和“借贷合意”两个要件。出借人主张权利,必须对这两点承担举证责任。在“亲情借贷”中,法院会综合审查案件背景、交付方式、款项用途、转账备注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判断款项性质。
法官提醒,即使是亲属间借款,也应尽量签订书面借据,或注意保存能证明借款合意的微信聊天记录、短信、录音等,以及转账记录、利息支付凭证等。
同时,特别提醒的是,切勿为达到特定目的(如离婚财产分割)而虚构债权债务关系,这不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且一旦被认定为虚假诉讼,将面临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记者 林春长 通讯员 林娟 刘智坤)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