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出差”带了啥“南极特产”?空气!
今年4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后,已经全部返回国内。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这次南极考察成果进行后续研究。
记者探访极地大气化学实验室
极地大气研究是此次南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科考人员完成了南极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和运行维护、中山站大气化学观测等任务,并采集了相关的大气样品。
记者近日来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大气化学实验室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这些气体样品进行分析。大气样品中含有二氧化碳、甲烷、六氟化硫等不同气体,浓度结果分析出来后,研究人员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再与上一年数据进行比对,最终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全球的大气甲烷自1983年开始有系统性记录,我国的中山站观测是从2010年开始,此后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持续跟踪研究。
科研人员观察中发现,除甲烷气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外,南极二氧化碳浓度也在逐年增长,从2010年到2022年,二氧化碳每年以1.9个百万分比浓度在增长。
多种方式持续监测南极大气变化
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南极气体开展了持续研究,监测获取的观测数据,对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是如何收集的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守栋介绍,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南极每隔一周到两周的时间,使用空气采样器采集两瓶空气样品。采样时如果人在附近,呼出的气体就会被采集进去,影响样品的纯度,所以要架到5米的高度,采的是纯净的南极当地的空气。
目前,我国南极大气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分别是中山站实时在线监测、中山站现场采样回国分析、考察船走航在线监测和卫星传输、北京实验室实时监测等。
除了进行大气成分监测外,中山站还要进行每日4次的地面气象人工观测和发报。这些数据要求在每天固定时间发回国内,再由中国气象局上报到世界气象组织。
记者了解到,我国2008年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大气本底监测系统,持续对中山站周围的温室气体、臭氧总量和黑碳气溶胶等参数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并使用专业的储气瓶采样,系统收集温室气体样品,补充了我国在极地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 开始访问行程(2024-04-08 18:33:17)
- 中国南极秦岭站披上“福建造”(2024-02-20 08:54:55)
-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今天开站(2024-02-07 10:13:39)
- 重庆6名村民疑似气体中毒 3人死亡(2023-12-28 09:21:51)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极地之光 屹立苍穹(2023-12-16 10:36:19)
- 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3-12-08 08:54:58)
- 大地磁暴预警发布!近几天导航可能“不灵”(2023-12-02 15:43:29)
-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 将建设新的科考站(2023-11-01 10:09:26)
- 3船起锚!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犁海出征(2023-11-01 10:09:26)
- 南极洲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2023-10-26 11:35:33)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