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三条簪”(也称“三把刀”)惊艳亮相英国!这是怎么个事?近日,时尚博主“氧化菊”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将福州“三条簪”带到了英国,引得外国友人驻足围观,“圈粉”无数。
“三条簪”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福州女子喜欢戴一种特殊的头饰,何以“圈粉”海内外?
今天,用AI技术“复活”老照片带你换种方式看福州“三条簪”。
(图片动效由AI生成)
“三条簪”由三只刀剑形状的银簪组成,每条剑簪长约22厘米,重约七八钱至一两;簪形扁平如剑,上刻花纹,十分精美。梳妆时,三簪同插于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
(图片动效由AI生成)
19世纪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在中国游历时,曾记录下福州北峰鹅峰寺茶园里采茶妇女的形象,在他的眼里,她们强壮、健康、很有魅力,服饰干净,头上戴着明亮的三条簪。
(图片动效由AI生成)
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在《古时福州的一道风景线——“三条簪”》中介绍,“(三条簪)溯其形制,实晋人旧俗之遗传,后乃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了。”
这种全国罕见的头顶兵器妆束,传说既是为了固定发髻,也是为了防身。有说法认为当年福州地区妇女为防倭寇作乱,便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贼寇随时抽刀刺敌防身。
(图片动效由AI生成)
世易时移,“三条簪”逐渐从防身刀具演变成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但它展现的不止是闽地女子勤劳坚韧,更是历经岁月坎坷,仍愿坚强生活的人生态度。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