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 中央媒体看福州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2023-07-24 09:20:48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夏天,“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在福建福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在这次论坛上,72岁的美国友人穆言灵在离别三年多之后,终于再次回到她时时想念的中国。

记者:会想念在中国生活的日子吧?

穆言灵:当然,我这次能回来,高兴得不得了。

记者:想中国的什么?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朋友,能看到他们的脸,也不是苹果手机里面的脸,是真正的有肉的,中国朋友多好。

不远万里来华教书

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支援抗战

穆言灵是美国人,同时还是福建鼓岭历史文化研究者。鼓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鼓山之北,20世纪初曾是旅居福州的外国人的居住地,当时许多在华的美国侨民,包括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先生穆彼得都在鼓岭度过了美好时光。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8年的鼓岭,照片上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是穆言灵的先生穆彼得。

穆言灵:这个你看,我先生。

记者:露出一个小脑袋来,背他的人是谁呀?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背他的人是鼓岭的小妈妈,年轻妈妈,他们很相信她。

说起穆言灵和鼓岭的渊源,就要追溯到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穆蔼仁原名唐麦克,从小就对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东方中国感兴趣。1940年,正在上大学的他抓住在日本游学的机会,一个人第一次来到中国。

记者:你有没有问过你的公公,为什么喜欢中国?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他不知道,从小的时候他就喜欢了。

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这一年,美国开始招募飞行员去帮助中国,刚回到美国不久的唐麦克由于自身条件优秀,顺利成为飞行队的一员,这个飞行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

记者:后来你公公做的一件中国人认为很了不起的事情,是他成为陈纳德飞虎队的一员。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他是飞虎队地下的眼睛,所以如果日本人往南走,他会用望远镜告诉他们去哪,多少。所以他的工作也不是很安全的工作,他前面的那个人被他们(杀死了)。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所以他知道他不能笨,他也很清楚,但是他在中国太开心了,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也在这里,也和老百姓做好朋友,不那么怕。

记者:怕什么?

穆言灵:怕日本兵来杀他。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在飞虎队,唐麦克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穆蔼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飞虎队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随身携带“援华助战条幅”,遇到驾机被击落,不得不跳伞时,他们会得到当地群众的救助。抗战胜利后,穆蔼仁回到美国完成学业、结婚生子。1947年,当听说福建协和大学需要外教时,他带着妻子、儿子再次回到福州。

记者:那个时候的交通也不方便,而且经过了战争更不方便,事隔很多年以后,你能不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他为什么会一次一次来到中国?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他爱中国的人民。

记者:爱什么呢?

穆言灵:如果你感觉到爱,可能就是一个人愿意在你身边,就坐在那儿跟着你。爱也可能是,下雨冷天的时候送煤。

记者:雪中送炭。

穆言灵:这是一种爱,我很喜欢这种爱。

在中国,穆蔼仁的第二个孩子也是穆言灵的丈夫穆彼得出生。

穆言灵:他小的时候,妈妈管那个调皮捣蛋的哥哥,有一个福州人,名字叫三嫂,她管我先生。三嫂会带他去买菜,跟朋友们聊天,他们都讲福州话,他也能听到英文,但是大部分的他听到的就是中文,福州话。

1949年,穆蔼仁因为工作原因举家迁回美国,当时的穆彼得虽然年纪很小,但他对长年照顾他的保姆三嫂恋恋不舍。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他不开心,因为一个娃娃也能感觉到很多,他就开始不走路,他不说话,他罢工,他不想去美国。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五六岁的时候,穆彼得又被父母带到中国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当他考上哈佛大学,在校园里,他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对中国的礼仪、典故了如指掌,被同学们称为“中国通”。穆彼得希望他能像父亲一样踏上中国的土地,体会中国的风土人情,但这样的机会需要他等待。幸运的是,他在哈佛校园结识了同样热爱中国文化的穆言灵,那时的穆言灵,名字叫艾伦。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在我的脑子里,一直从小的时候喜欢中国。

记者:因为什么呢?

穆言灵:不知道,生出来就这样的,我从那么大跟我家长说了,我大了以后,有孩子以后,我要有个中国的娃娃,好玩。

记者:你说的是玩具娃娃,还是要一个中国的真的孩子?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真的孩子,我觉得中国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孩子。

艾伦嫁给了她爱的穆彼得

“穆言灵”成了她的中国名字

因为选修汉语,艾伦与穆彼得相识,共同的爱好拉近了两个年轻人的距离。

穆言灵:为什么我那么爱他,就是这个原因可能?因为我一直想跟一个中国人结婚,但是没碰到一个我爱上的中国人,但是发现他也是中国人。

记者:拐了一个弯。

穆言灵:是的,他很善良,他也是一个君子。

共同的爱好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艾伦成为穆彼得的妻子,有了中国名字“穆言灵”。1988年,穆彼得一直期待的机会出现了,有公司邀请他到中国南京工作。

记者:如果从收入上来说,是在美国多还是在中国多?

穆言灵:在美国多得多得多得多。

记者:那这个不考虑吗,如果说?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不是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有一个更丰富的经历,就是能在中国住,能在中国长大,多好。

记者:为什么是中国,不是其他国家?

穆言灵:因为我们爱中国。

记者:为什么爱?

穆言灵:不知道,你为什么爱你先生呢?

记者:这就说不清了。

穆言灵:就是,我们也说不清,我们喜欢中国的文化,说不清为什么。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1988年,穆彼得一家四口来到南京,他的两个女儿上了当地的小学。20世纪80年代,金发碧眼、能够讲一口流利中文的老外在中国并不多见。为了帮助孩子融入当地,当时,穆彼得在外上班,穆言灵就在家里负责两个孩子的日常教育和饮食起居。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我也要用英文,帮助他们了解中文应该怎么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这些我都喜欢,我们三个人我们学了书法,她们参加了南京的小红花艺术团,学会了很多中国的音乐,比方说《花木兰》,所以我们很开心,天天开心。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十几岁的时候,两个孩子跟着江苏省歌舞团的老师学说相声,为了契合两人的相声内容,老师就给姐妹俩取了中文名字“爱江爱苏”。1995年,穆彼得全家搬到了北京居住,也是这一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姐妹俩参加春节联欢晚会颁奖典礼,颁奖典礼上,两姐妹一首《今个儿咱老百姓真高兴》引爆全场。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搬家搬到北京的时候,有人说我们应该叫她们爱北,爱京。我们说北京太小了,不行,必须是爱中,爱华,妹妹是爱华,姐姐是爱中,如果我们用名字,现在就喊她们爱中,爱华。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1997年春节之后,爱华在《正大综艺》新开辟的栏目“一笑茶园”中出演茶博士。2002年,爱华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通过测试,成为中国第一批双语主持人。

记者:你让你的女儿们很早就学习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同时你也教她们美国的语言,美国的文化,这样她们成长的过程中你觉得能很好地兼顾两边吗?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我们说她们是一个煮好的鸡蛋,外面白,里面黄,黄和白都有。现在爱华在中国更多,爱华还是我们家最聪明的,因为她在这里长大,多好多有福气,她从很小就能抓中国的文化,反而她回去上大学也有了一些问题。因为她心里面是中国的做法,回美国不太懂美国人的规矩。

记者:当你把这两个姑娘让她们有了在中国这么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对她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都是好影响,因为中国文化和思想很丰富,当然国外也有丰富的,但是有两个文化比有一个文化好多了,脑子就灵活,这样子不行,这样或者那样的,她们的脑子是很开的。

模糊的人和事重现鲜活

“鼓岭之友”顺势成立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从穆蔼仁开始,家族三代不间断地持续着和中国的缘分。2000年初,年逾八旬的穆蔼仁到福建武夷学院做一名志愿者,带着四个大课,总计180名学生。2005年,穆蔼仁在返回美国一年后逝世。按照他的遗嘱,2015年,穆言灵和丈夫回到福建,将他的一半骨灰撒进闽江,这也是穆言灵第一次登上鼓岭。偶然的机会,穆言灵和穆彼得看到一幅鼓岭别墅旧地图,上面所有的别墅都只标有数字序号,工作人员说,地图来自一位外国友人,至于每座别墅属于谁,因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而无从得知。夫妇俩因此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把数字序号背后的人从历史中找出来。

记者:这件工作你们觉得做出来目的是什么?

穆言灵:我们开始有一点自私,我们想了解一下原来彼得买的家在哪儿。开始和我们有关系的,后来这个名字我认识,比方蒲天寿,这里原来的医生,他医治中国人,帮助中国人学会开刀,做手术。他是大夫,他爱中国人,中国人也爱他。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自2016年起,穆言灵和穆彼得自费在美国东西海岸间奔走,大海捞针式的寻找和探访让模糊的人和事重现鲜活起来。为了征集线索,穆言灵还搭建了网站,“鼓岭之友”也顺势成立。“鼓岭之友”由曾在福州鼓岭生活过的美国家族后代组成,他们的家族多与中国有着绵延百年的缘分。鼓岭故事的主人公从最开始的加德纳家族,逐渐扩展至穆蔼仁家族、柯志仁家族、福益华家族、蒲天寿家族、柏龄威家族等多个家族。

记者:你把每一栋别墅都找到了曾经哪家人住过,找到了以后这件事情你觉得影响是什么,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因为这些故事是感动人,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你听到这些故事肯定受感动,这是很重要的。

记者:而且我们回过头去想,那个是在艰难的岁月里面,战争年代,而且是生活水平也很低的时候,大家还能互相帮助,现在一切都发达了反而彼此之间倒疏离了。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我觉得有两个样子的发展。一个是钱,当然我们都要舒服,如果我要洗头发,我喜欢有热水,不喜欢冷水,所以要考虑这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的思想也非常重要,这个要发展。

记者:思想怎么发展?

穆言灵:思想就是想到别人,我们要注意脑子和心,因为外国人说脑子,中国人一般说心,我觉得很有意思。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穆言灵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我们在国外不考虑称呼,我们有另外的一套,我们另外的一套就是请和谢谢。中国孩子是称呼,所以有人喊我老师,我也蛮开心的,特别是年轻的喊我老师,我有很暖和的感觉。但是如果你在美国说老师,不一样,一有称呼就是远了。中国人要懂美国人说那句话什么意思,美国人也要懂中国人说的话,要把脑子打开。不容易,这都不容易,但是能做。

记者:为什么不容易?

穆言灵:因为脑子一出生的时候,你的文化一直教你这个是好的,这个是不好的,如果你这样做我就生气,都是你自己的文化,所以你身体满满的都是这个文化,所以别人有别的做法,你会觉得这个行吗?实际对他们来说是最合适的,你不懂,因为你是另外的文化。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多年来,为了研究鼓岭文化,穆言灵寻访了许多曾经生活在鼓岭的外国人的后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不断还原当年的历史。2019年,鼓岭管委会将富家别墅交予穆言灵,将其活化为“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她丈夫穆彼得当年被挑在担子上上鼓岭的照片,如今已近做成雕塑,就安置在博物馆门前。

记者:这个宝宝就是你丈夫。

穆言灵:我丈夫就在,就是他。

记者:如果就是一张照片和变成了一个雕塑,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能亲它,能摸摸他,能感觉到,我可爱的先生。他很支持我的工作,也很爱鼓岭,因为是他的老家。

从36岁到66岁,穆言灵和丈夫以及两个女儿在中国整整生活了三十年,直到2017年,因为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原因,全家才搬回了美国。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难过,不想回去,但是我们两个人都知道,没有保险就不行。有一点,不管你是谁,你在一个地方很长时间,习惯了这些文化区别什么的,这些文化区别都适应了,那回去就不知道你是谁,我是中国人我是美国人,不知道。

记者:所以刚才你在讲,之所以和丈夫一个一个把别墅的主人都找出来,你说他们做的事情都很伟大,你说的伟大,标准是什么?

央视《面对面》对话美国友人穆言灵:一个美国家庭三代人的中国情缘

穆言灵:这个不一定要是大事情,最简单的,你看那边有一个孩子倒下来在那哭,你就过去鼓励他站起来,处理这个问题多好。我非常开心能做这样的事情,小事情到最后会变成大事情。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福州假日特色活动多姿多彩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福州假日特色活动多姿多彩
央视《新闻直播间》聚焦福州“五一”假期释放消费新活力
央视《新闻直播间》聚焦福州“五一”假期释放消费新活力
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快来接福!错过要等12年!
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快来接福!错过要等12年!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快乐出发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快乐出发
福州房产频道
近60城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近60城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专题推荐
党纪学习教育
【网络中国节·清明】微雨落清明 春风寄思念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