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要闻快讯

福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

2022-05-12 07:57:20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 蓝瑜萍 林奕婷 钱嘉宜

青绿满榕城 珍禽异兽来

福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

福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红外相机抓拍到的藏酋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永泰县林业局供图)

近日,福州植物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科研人员在翻看红外相机影像时,惊喜地发现了一只豹猫的身影。这是福州西北近郊首次拍摄到珍稀濒危野生猫科动物影像。

随着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闯入”大众视野,人们不禁要问,福州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怎样?还藏着多少“惊喜”?

生态环境向好

“稀客”越来越多

今年2月,福州植物园在园内及周边区域装了80余台红外相机,其中4台可以远程监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豹猫的身影就是远程动态监测的红外相机捕捉到的。

豹猫主要栖息在山林、郊野灌丛等地,具有很强的攀爬能力,是典型的夜行动物,难以抓拍。藏在深处的红外相机,可以在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记录豹猫的生活习性和出没之所,为后续保护提供参考。

借助堪称“秘境之眼”的红外相机,永泰藤山省级保护区近期也有新发现——回收来的红外相机意外记录下白颈长尾雉的矫健身姿。

这是只雄性白颈长尾雉,侧脸一抹鲜红,通身色彩明艳,尾羽修长,十分显眼。白颈长尾雉出现在画面中的时间极短,一闪眼就只能看到那高翘的尾羽。“白颈长尾雉属于易危物种,数量稀少,是中国特有鸟类,性情胆怯而机警,擅长飞行与奔走,日常难得一见。”永泰县林业局动保中心负责人张永强告诉记者,他过去只在保护区册子中看到过,这还是首次拍摄到它的真面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在保护区上演。去年,保护区首次记录到中华穿山甲白天活动的影像,画面中的穿山甲正利索地穿梭于落叶林,此后还出现在保护区的多个片区。同年8月,藤山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偶然抓拍到一只全身布满翠绿色细粉的“国蝶”金斑喙凤蝶,这是目前为止福州区域内监测到的唯一一只活体金斑喙凤蝶。此外,“鸟中熊猫”黄腹角、“神兽”小灵猫、白鹇等都曾多次“入镜”。

张永强说,久未露面的珍稀野生动物近年来频频出现,与福州生态环境向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加强、技术提升、执法更严等密切相关。

位于闽清县西部的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家底”丰厚。除云豹、灵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外,保护区的绿色生态——福建青冈林,有2个群丛组、5个群丛,其中形成连片分布的最大面积达200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和最为典型的福建青冈群落。

来自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通过多年保护,福州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已知的脊椎动物共952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云豹、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卷羽鹈鹕等。已知维管束植物230科826属191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四川苏铁,银杏,水松,南方红豆杉4种。

福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红外相机抓拍到的白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永泰县林业局供图)

多措并举

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市林业局资源站副站长沈秋林表示,得益于日渐完善的保护管理措施,近年来福州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更加厚实。

全市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8处,实现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基本覆盖;林业、农业农村、政法委、公安局、市场监管、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网剑行动”和“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打击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

近年来,为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福州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水平,陆续在福山郊野公园、鹤林生态公园等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还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

尤其是在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过程中,福州逐步形成“城市森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格局。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40年前的近10倍。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既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健康,还增添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景观,同时让动植物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体系,站在对城市文明和百姓健康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有福之州。记者 蓝瑜萍 林奕婷 钱嘉宜

【责任编辑:林少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