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福州|虎节路有虎?不,有河!
在车流穿梭的东街口,和人来人往的达明步行街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它全长300余米,在繁华的商圈中遗世独立。
路过的行人很容易忽略了它的存在。这条东起八一七北路,西至达明路的小巷,就是虎节路。
行走在修缮一新的虎节路上,路口悬挂“虎节河沿”的牌匾,但却不见河的踪影。
相传,过去的“子城”设有五座城门,城门外均有护城河和桥。当时南边设虎节门,门外有“大航桥”。在虎节门外,东边的护城河被称为玄坛河,至于西边,就是虎节河。沿河的道路就是虎节河墘。
到了闽王王审知主政时,他从天覆元年开始创建的夹城把晋安郡城包裹在城内,设八座城门、三座水门,其中有两座水门能通流水,连海船都能直接驶进城内的“大航桥”。于是,虎节门成为福州许多货物的集散地、中转站。
明清时期,虎节河墘又被称为沿河西巷。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虎节河沿,以在虎节门之西故名,亦日沿河西巷,西达于杨桥。”
虎节河往西流经杨桥,汇合于浦尾双抛桥,两河相通,是子城护城河的一段。虎节门前还建有桥, 桥名“毛应桥”,后人都称为“到任桥”。
经历几度损毁,几度重建,到了1928年,虎节河及其东边的玄坛河都被改造,填河筑路。于是,人们将原来的虎节河称为“虎节路”,玄坛河称为“贤南路”,虎节路的名称也沿用至今。
令人意外的是,在民国时期,虎节路这条隐秘的巷弄里竟先后设立过三家报社。
1934年3月1日,原《民国日报》更名为《福建民报》,在虎节路22号创刊。1943年,由福州直接税局创办的《毅报》,社址初期设在南街安民巷2号,不久,就迁址到虎节路29号。还有一份周刊是《民声报》,也诞生于虎节路。
经过城市改造后,虎节路两边建起了不少大楼,更多的是居民新村或单位宿舍。巷子中段的新村和宿舍,大多数为七八层楼,基本上是从1993年至1996年入住的居民。
巷弄、树荫和颇有年代感的宿舍楼……往日的旧时光,被浓缩在了这条短短的道路上。
巷子的两头连接着繁华的商业区,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无论站在哪边巷口向外望去,都是一片繁荣,唯有此处安静如常。
这一次,我们在虎节路,期待下一次,继续在福州的街头巷尾中相遇。
除了微信,大家现在可以在喜马拉雅收听我们的节目啦
❖ 部分内容综合家在鼓楼
❖ 摄影:林鸿杰
❖ 后期:邵泚钦
❖ 设计:马沄钦
❖ 编辑:王婧
❖ 监制:刘梦霆 申哲
❖ 制片人:刘必泳
❖ 总策划: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