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云游·闽都民俗园 >> 民俗研学之旅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2020-03-12 15:41:06来源:闽侯闽都民俗园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防疫工作

  丰富人民群众居家的文化生活

  今天,线上云游闽都民俗园将带您走进闽风集萃馆了解女性风情,看下旧时女性的“珍藏”吧~

  第十一期

  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系列部分展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对美化自身的化妆用品、用具,自古以来就有不断的追求。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收藏的女性化妆工具

  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三寸金莲

  听着诗情画意

  那么它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收藏的三寸金莲木质鞋放

  年代:民国

  规格:长约10厘米,宽约4厘米

  鞋放——由于新做的鞋子会有点紧实磨脚,就需要用到这样一个工具,去撑一撑他们的新鞋,把鞋撑大,以便上脚时更加舒适。

  小链接

  在古代,女子以小脚为美,“三寸金莲”就是用来形容女子小脚的,“三寸金莲”也叫缠足,古代女子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三寸金莲”名字虽美,但是却残害了中国古代无数的女子,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消除了缠脚恶习,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关于中国女子缠足比较有可信性说法的是关于南唐后主嫔妃记载。记载大意是这样的: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饰绿色瑞莲,令嫔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收藏的丝绣百蝶纹斜襟广袖女服

  年代:明代

  规格:长:1.07米;宽:1.35米

  丝绣百蝶纹斜襟广袖女服,这件服饰迄今为止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明末的丝绸制的斜襟,也同样是海丝之路的重要物证。这件衣服的上方绣有一百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蝴蝶的谐音是代表福气的福,代表百福呈祥,是明朝有品级和地位的女性才能拥有的一件“奢侈品”。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收藏的六方形绿釉绣墩

  年代:清代

  规格:高:0.5米;直径:0.36米

  绣墩——又称坐墩,是汉族传统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称“绣墩”。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收藏的角制、木制篦梳

  年代:民国

  福州是中国制梳业的三大产地之一,制梳工艺源远流长。老一辈的福州人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件生活用品——篦梳。篦梳,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细密,用来篦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古代汉族妇女也常把精美的篦梳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旧时发簪大体分为三种:簪、钗、步摇。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簪(zān)——象针形头饰形,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步摇——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

  冰心先生曾在《故乡的风采》中这样盛赞福州妇女的头饰:“我见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闽风集萃馆收藏的铜制三条簪

  年代:清代

  规格:长:0.17米

  三条簪——福州传统头饰,发上簪三枝,长八寸余,中插一枝,左右各一枝,福州人称“三条簪”,因形似刀,又叫做“三把刀”。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袭扰福州城郊,不甘屈辱的福州妇女在身上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以御敌人。后来,为了携带方便和隐蔽,把铁簪戴在发上用来防身、杀敌,甚至自杀。也有另一种说法为古闽越族妇女头上常戴利器,用于抵御强暴。

民俗大讲坛丨【闽风集萃馆】女性风情专题展(第11期)

  “三把刀”体现了八闽女子

  自古以来忠贞洁烈

  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且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值此全国抗疫之时

  我们八闽的白衣天使们

  也是毅然的冲在了抗疫的最前线!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