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林光芃:追逐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

2019-12-18 13:26:23  来源:新华社
  

  唱调多样、韵味悠扬的梨岭山歌飘荡城乡舞台,轻重疾徐、节奏鲜明的木桐号子回响国家大剧院。推动这两项曾经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走出重重大山的,是闽西上杭县步云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林光芃。

  今年65岁的林光芃原是美术老师,2007年参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了步云乡境内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红色遗址等,从此与梨岭山歌和木桐号子结下不解之缘。

  林光芃所在的步云乡梨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深处,山高林密。风景秀丽的梅花山跨连城、上杭、龙岩新罗三县区,融合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乡韵习俗,孕育了独具特色、调式丰富的梨岭山歌。

  “梨岭山歌有6个唱调。”林光芃说,其中的四句调尤其令人拍案惊奇,需即兴变调,词不同,调也不同,全由歌手把握,无法形成固定的曲谱。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代代口口相传的梨岭山歌与年轻人渐行渐远,歌手日趋高龄。2007年8月,林光芃辗转找到86岁的老人罗威凤,意外录下了此前鲜为人知的庭院呤唱调《十日朝晨》。

  “第二年老人就去世了。如果当时不及时录下来,梨岭山歌就少一调了。”林光芃说,为了抢救梨岭山歌,他走遍了梅花山100多个村落,整理记录了1000多首山歌,还收藏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山歌手抄本。

  2009年,55岁的林光芃迫不得已登台演唱,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屡屡在山歌大赛中获奖,至今仍是当地“歌王”。他还创办梨岭山歌队,在上杭、龙岩、福州、北京等地演出,引来一次又一次满堂喝彩。

  在抢救梨岭山歌的同时,林光芃致力于木桐号子的传承和升华。

  早在300多年前,步云一带客家人就以伐木为业,木桐号子随之而起。号子代代流传,节奏和韵律日渐丰富,号工抬木桐,成了当地一道风景。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砍伐木头明令禁止,号子随之式微。

  号子源于劳动,林光芃独具慧眼,坚信其艺术价值。“和梨岭山歌一样,号子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传递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韵律。”

  林光芃四处请教专家,查找史料,整理挖掘号子的历史源流;他将老号工组成民间表演团队,利用一切机会登台献演。

  去年3月,林光芃接到张艺谋《对话·寓言2047》导演组的电话,受邀赴京参加原生态艺术项目采样录音。6月,《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亮相国家大剧院。在《号子·染》单元,平均75岁的3位梨岭老人气定神闲登台吟唱,让世人领略了号子的魅力。自此,木桐号子一举成名天下知。

  如今,梨岭山歌和木桐号子双双跻身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林光芃也成为这两项遗产的市级传承人。当下,他最着急的,就是寻找新的传承人。

  梨岭山歌必须用方言演唱,对歌手有特殊要求,男歌手尤其难找。当年12名号工组成的表演团队,如今已有5人去世,剩下的7人也年事已高。

  经费短缺是另一大困扰。“从事我们这一行的,靠的是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说,我们出去表演,常常是赔本赚吆喝,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早就做不下去了。

  尽管困难重重,林光芃依然为文化遗产保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民俗活动“求雨”和当地童谣等濒危文化遗产,都在他的保护日程之中。

  “文化遗产需活态传承。”林光芃说,现在市里提出打造古田梅花山文旅康养试验区,希望有关部门能整合梨岭山歌、号子等在地民俗文化,提供表演平台,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 巫奕龙)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