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高至凡:寓教于“乐” 至高至“凡”

2019-12-12 15:17:44  来源:厦门网
  

  初心不变的不凡

  厦门六中合唱团出名后,高至凡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我不在乎多火,得什么奖,学生真正享受音乐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们不是娱乐明星,不是歌手,不搞商业运作,我们做的是教育。”戴鹭坚回忆,当时,很多媒体、机构都找上门来,但高至凡始终坚持只做音乐教育,拒绝一切名与利。“一切为了学生,是高至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也是高至凡身为教师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让他耗尽心血为中学美育发展寻找突破口,也让他在荣誉纷至沓来时仍然淡定平和。”戴鹭坚敬佩地说。

  “有一次,我夸他说:‘你太厉害了,好歌一首接一首’。他回答‘团队厉害,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厦门六中办公室主任简韡琦说,高至凡总是这么低调谦虚,就是这颗螺丝钉,把六中合唱团紧紧的拧在了一起。

  2018年,厦门六中破格在教师节为他颁发“突出贡献奖”,这是六中历史上第二次颁出这份殊荣。六中还为高至凡申报过厦门市创优突出业绩奖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但每次荣誉找上门,高至凡都是拒绝的,甚至连申报材料都不愿意提交。“他说荣誉不重要,还有比我更优秀的同事,他们比我更辛苦,只要是咱们六中老师被肯定,被奖励,我心里都很爽!”欧阳玲说,所有奖项都是同事替高至凡申报的。更有甚者,2018年厦门市创优突出业绩奖颁奖礼当天,获奖的高至凡却没出现在领奖台上。原来,为了不耽误给学生排练合唱的时间,高至凡连颁奖礼都请了假。事后同事在排练厅找到和学生打成一片的高至凡,为他补拍了一张穿着休闲短袖短裤挂上红绶带的照片。

高至凡:寓教于“乐” 至高至“凡”

厦门市召开高至凡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对中学美育怀揣赤诚之心的高至凡也有自己的“野心”。戴鹭坚说,高至凡希望带着六中合唱团的孩子们走上国家舞台,让他们去最好的平台锻炼和证明自己。为此,他去全国各地请名家为六中合唱团开大师课,他把个人积蓄几乎都拿来买机票了。与此同时,他还努力让合唱团登上鼓浪屿音乐厅、厦大音乐厅等专业化舞台。更让人对这位年轻音乐教师肃然起敬的是,高至凡毫不保留的把这些资源与其他学校分享。在他的倡导下,几个志同道合的音乐老师一起,发起厦门中小学生合唱展演活动,为校园合唱团打造专业平台。高至凡亲自为之取名“鹭岛少年”。

  “从认识的第一天起,这个90后大男孩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纯粹热爱音乐的人。”戴鹭坚说,高至凡去世后,在小小的出租间里,整理出三大箱音乐唱片、几十本音乐书籍和一张工资卡。除去必要的生活用品,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了。“那个瞬间,我有点伤感也有些释然,因为这很纯粹、‘很高,至凡’。”

  在意外离世后的第四十天,高至凡的亲友为他在家乡平潭举行了葬礼。墓碑被设计成为一本翻开的乐谱,这是朋友特地为他设计的,名字下面写着:厦门六中合唱团指挥,这也是他短暂一生最重要的注脚。墓碑右下角刻着几行金色小字,“所谓艺术,不骄傲,不高贵,不冷漠,它来自生活中最艰难的坚持,最坚定的追求,最诚恳的关怀,那些最细致的手艺背后,都是谦卑的生活。”这段高至凡生前在朋友圈发出的话,如今镌刻成了他的墓志铭,默默地诉说着这位平凡又不凡的音乐老师的故事……

  “我和高至凡的最后一次见面,是今年暑假前夕,我们一起讨论合唱团假期集训。那天的场景对我而言又清晰又模糊,我记得他跟我说,觉得现在有些困难,难在不知道合唱团未来要怎样发展。他告诉我,他希望赋予合唱团更多创新理念,让厦门六中合唱团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戴鹭坚说,高至凡这样说也这么做了,今年暑假,厦门六中合唱团完成了他指导的最后一件作品——《简单的事》。这首歌已经不再是用阿卡贝拉的形式了,它加入了伴奏,是全新的感觉,他是想给六中合唱团带来的新气象。

  厦门六中高中合唱团团员石俣说,高老师之前还提出想组办一个基金会让贫困山区的孩子,给农村的孩子买上乐器,也能感受到音乐,每个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艰难,艺术可以一直陪伴每个人度过最难的日子。

  逝者已逝,余音缭绕。其实无论是那个疯狂学习音乐的少年,还是醉心中学音乐教育的老师,还是红遍全国的幕后推手,我们能感受到的,始终没有变化的是那份热爱音乐、传播音乐的初心。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