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人畅游漆艺双年展 为古典园林办展点赞
-
来自两岸12家媒体的15位新闻工作者参访“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
福州新闻网8月13日讯(记者 邱陵 文/图)“太震撼了,没想到在福州能看到这么多重量级漆艺家的精品,还能穿越到明清年代的空间,去领略漆艺重镇的历史脉络与魅力。”13日,第四届海峡青年节期间,《两岸关系》杂志社的编辑丁宇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朱紫坊,欣赏正在这里对外免费开放的“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发出啧啧赞叹。
13日上午,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迎来一群特殊的观光客,他们是来自海峡两岸的12家媒体,一共15人。
“早就听说福州是‘中国漆艺之都’,福州的脱胎漆器名扬四海,可是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实物,今天一见,也算得偿所愿了。”台湾中天电视制作人吴文胜告诉记者。
当得知“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上个月开幕,为期一个月,即将于下周闭幕,这些媒体人连呼“幸运”。民众日报大陆中心主任许永传说,祖籍泉州的他此前更多关注的是家乡的漆线雕,这回碰巧遇到福州正在举办漆艺展,能看到古今中外不少名家的作品,也刷新了自己对于漆艺的认识。
据介绍,本次漆艺双年展以“漆语时代”为题,主展区设在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33号、38号以及芙蓉园。来自中国、日本、越南、韩国等8个国家(地区)、125名漆艺家的625件作品在这里惊艳亮相。这些国内外顶级漆艺展品与朱紫坊的古建筑、古典园林融为一体又相互辉映,让观展的两岸媒体人赞不绝口。
刚刚步入展厅,大家的目光就被一个沈绍安的“丹凤朝阳瓶”牢牢地吸引住了。讲解员告诉大家,该瓶的制作采用薄料技法,将金粉调入大漆中,然后用手沾取拍按上色,瓶身的丹凤朝阳图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古朴典雅,不少人纷纷与宝瓶合影。
在芙蓉园的武陵别墅珍宝馆内,一座身披朱砂红缀金蟒袍的林则徐造像映入眼帘。这尊造像由著名漆艺术家李芝卿参与制作,曾是1934年世博会上中华十大伟人造像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最难技艺的丝绸胎,使其如纸一样轻,头部还可以活动。这副珍品出自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古玩协会杂项收藏委员会主任、福建资深收藏家林序。讲解员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这尊林则徐造像,便把它从美国请了回来。其他九尊伟人造像迄今下落不明。”
中国台湾网的记者马萌对这些闪耀着艺术光芒的作品十分倾心,沿路不断用手机拍照,直至手机电量近乎耗尽,又拿出一台微型单反继续拍。马萌告诉记者,在这样一处极具古典风貌的传统文化街区欣赏漆艺,相较于在美术馆里观看展览,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更加浓郁强烈,仿佛融入数百年前的古人生活,非常难得。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这是郭沫若赞誉福州脱胎漆器神奇的制作工艺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讲解员轻声细语的述说中,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门口双手托起两米多高的脱胎漆器仿紫铜大对狮的故事,令两岸媒体人称奇不已。
台湾正声广播电台主持人龚修蓓坦言,原先对于漆艺只停留在器皿的概念,看到漆画、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后大开眼界,她表示漆艺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要想传承延续艺术的生命力,一定要和现代科学工艺和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适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作品,能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则更佳。
在这些来自两岸的媒体人中,有不少人是首次来到福州,这里的山水风貌、空气质量、城市建设等方面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丁宇说,福州市相关部门的接待工作十分周到贴心,福州人民也很热情好客,期待在第四届海峡青年节有采访中发掘更多亮点和特色,讲好两岸故事。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