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闽清重灾区安置点:乐观面对困难 灾民盼新家
-
稀饭就咸菜,受灾群众依旧吃得津津有味。邹家骅摄
人民网闽清7月30日电(詹托荣 邹家骅)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攸太小学校门却敞开了20来天,进出的不是学生,而是因台风“尼伯特”受灾的群众,这是他们临时的家。灾民们吃住在这校园里,以小学生般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暂时的困难。
临近午饭时间,在教学楼旁的空地上,用砖头搭起的灶台不时窜出火苗,马铃薯片在大锅中不停翻炒,香味弥漫。林廷平闻香而来,他取下挂在墙壁上的一个塑料袋,拿出餐具,准备吃饭。
转移安置在攸太小学的有25人,都是攸太村因房屋倒塌的受灾村民。排队签到、打饭,秩序井然,他们围着三张乒乓球桌而坐,吃着稀饭,配马铃薯片、小鱼干和萝卜干,有说有笑。
“住在这里,一日三餐不怕没有饭吃。”林廷平今年62岁,是村里的低保户,“那时候雨太大了,村干部叫我赶紧跑出来,我出来半个小时,房子就倒下来了。房子倒下来,就这样看着,什么办法也没有。”
林廷平的话语,透露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7月9日,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登陆泉州石狮沿海,致使福州下辖闽清县普降特大暴雨,全县三分之一人口受灾,受灾情况空前严重。
闽清是清代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的故乡。攸太村隶属闽清县白中镇,全村有305户1108人,在这次洪灾中有78户293人受灾,其中有13户房屋倒塌,索性没有人员伤亡。除了投靠亲友外,其余受灾的25人被转移安置在攸太小学,吃住当地政府统一安排。
黄友娣一家5口人,也被安置在攸太小学。强降雨让土瓦房短时内倒塌,黄友娣一家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带出来,但跟记者说起现在的生活,已过花甲之年的她面露笑容:“还不错,有吃有喝的,总比没地方住没的吃好。”
“现在一般是早上和中午做稀饭,晚上做干饭或者面条。”林玉仙家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房子安然无恙,她现在成了志愿者,帮忙做一日三餐。林玉仙带着记者走进一间教室,这里成了仓库,她抱起一箱干面条和一颗白菜,“晚饭就做面条吃。”
记者看到,帐篷、折叠床、衣服、棉被,以及大米、方便面、矿泉水、饼干、面包等物资,将仓库堆的满满当当,确保了转移安置在这里群众的基本生活。
走出仓库,在林廷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隔壁的另一间教室,里面放着5张床,每张都是1.8米的大床,而且里面还有凳子桌子,刚吃完午饭的群众又聚在一起聊天,“我们是男女分开睡的,一人一张床,每个房间都有风扇,还有蚊香。”
“困难是暂时的,只要人活着,一切都会好起来,也希望能早一点建好新房子,早点搬进去,开始我们新的生活。”黄友娣的话,让记者再一次感受到他们面对自然灾害的乐观心态。
攸太村村委会主任高学书随后介绍说,“目前,我们正在准备选址建临时安置房,9月份开学前建好,要把这个安置点的教室让出来,然后再规划选址建长久的房子。”
此次侨乡闽清因台风“尼伯特”受灾情况空前严重,全县三分之一人口受灾。灾情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亲赴闽清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都强调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首要是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并帮助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目前,闽清重灾区重建工作稳步推进。下阶段,当地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让紧急安置向相对安定的居住生活环境转变,尽快让受灾群众过上正常化的生活。
据了解,福建省政府办已发出8个实施方案指导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涉及农村住房、企业、公路、耕地、通信、供排水、水利、电网等方面。闽清“7.9”洪灾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也已出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有望在2017年元旦前基本完成,使重建农户能在春节前全面搬入新居。
-
做饭炒菜在临时搭建的灶台进行。邹家骅摄
-
转移安置群众准备用餐。邹家骅摄
-
用餐前签到后上报,以便当地政府了解灾民情况。邹家骅摄
-
餐具用塑料袋密封,确保卫生。邹家骅摄
-
排队打饭,秩序井然。邹家骅摄
-
母女俩在用餐。邹家骅摄
-
没有受灾群众成志愿者,在安置点帮忙做饭。邹家骅摄
-
在住处里,受灾群众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邹家骅摄
-
安置点仓库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堆的满满当当。邹家骅摄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