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成维保专家 研究所要修1个月他们5天搞定
-
工人们在修理减摇鳍。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马尾是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有这么一群农民工,从福建船政肥沃的土壤里生长起来,青出于蓝,挥起手中的扳手,不停旋转着螺丝刀,飞快翻阅着船舶修理方面的书籍,无怨无悔地在船舶维保业深耕细作,终于成为被业界称道的福州口岸“技术能手”、让船老大心服口服的“船舶维保专家”。维保专家吃香
昨日下午,马尾亭江的岸边停泊着一艘海洋渔业执法船。在船舶的心脏——主机室,记者见到了5名正在抢修的船舶维保工人。不到10平方米的主机室里,发动机、发电机、变速箱和各种阀门、泵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实际留给维保工人的空间不足3平方米。在腰都挺不直的情况下,他们蜷缩在各自分工的角落里,虽然早已大汗淋漓,却没有耽误手上的活。
“这艘船的冷却系统出了故障,我们必须拆掉滤器,看一下下面管道有没有堵塞,找出影响冷却的原因,然后疏通管道,清理滤器。”这个团队的领队刘明对记者说。1981年出生的刘明在行业内已是相当资深的钳工,有人喊他师傅,有人喊他师兄。
刘明来自江西农村,刚来福州打工时跟着师傅学机修,2005年进入船舶维保行业,带着自己的团队维修了无数问题船只。“早上刚给一艘海警船做了维护和保养。像这样一天给两艘船修理的情况,一年中常常发生。”刘明说。
刘明所在的福建宝中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大部分福州口岸船只的维保工作。公司副总经理王荣表示,近年来,公司平均每年承接超过200艘船的维保业务,四五十名一线技术工人是公司的技术支撑,“我们的这些农民工维保专家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香饽饽”。
-
工人们钻到泵底维修。
“做到老学到老”
“一艘船的维保需要很多工种,缺一不可。”王荣告诉记者,很多维保工人要身兼数职。
刘明告诉记者,他们有句行话,“做到老学到老”。新的船只不断被研发生产出来,逼得维保工人们不断去学习新技术来“对症下药”,而他从业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给“减摇鳍”问诊。
上个月,一艘大型船舶在外海遇风浪,“减摇鳍”出了故障,生产设计这艘船的研究所当时给出了1个月的维修时间。刘明和他的团队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身的技术水平,承诺用5天的时间“啃下”这块硬骨头。
可真正看到损坏的减摇鳍时,刘明和他的团队傻了眼,这是完全没有见过的故障。刘明凭着以往修理其他部件的经验,先致电厂家,了解了具体构造。拆解减摇鳍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没有图纸的难题。团队里的焊工灵光一闪,海警2112船上的减摇鳍和故障船上的减摇鳍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应该构造差不多。他们根据海警2112船的减摇鳍图纸,摸索着将故障船的减摇鳍拆下,找到病因,迅速解决了问题,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维修,5天内安装完毕,圆满完成了工作。
艺高人胆大创奇迹
在刘明团队维修故障船舶时,宝中的另外一名技术骨干吴声枝正在平潭海域埋头修理一艘轮船上的液压舵机装置。
不到40岁的吴声枝是连江人,在行业内创造了多个第一。2011年初春,他带领团队远赴广西防城港锚地处理“金泰12号”轮尾轴渗漏故障。通常这种情况需要把船只拉进船坞进行作业,但当时条件不允许,只能打破常规在锚地作业,这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吴声枝因地制宜,艺高人胆大,在有风浪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修理任务,创造了更换尾轴油封不进坞的“奇迹”。
吴声枝凭借在船舶轮机液压维修方面展示出的技术水平,以及在液压维修方面的小革新、小发明,赢得了业内“液压机修专家”的赞誉,今年他也荣获了“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虽然“苦累脏险”但选择了就不后悔
刘明告诉记者,遇到工时紧张的时候,维保工人常常连轴转,他最长的一次是连续工作了两天一夜。
许多时候,船只都在外海上抛锚,维保工人们要先去附近的港口,然后乘交通船到位于外海、风浪极大的锚地进行维修。刘明表示,有一次在修理不能合并的舱盖时,他差点被横向风卷进海里,还好抓住了护栏。
对于许多维保工人来说,晕船是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很少有人不晕船的。大家都是从晕船吐黄胆甚至吐血这样一步一步适应过来的。有时从外海晕船回来,到了陆地上还需要几天身体才能缓过来。”从维保工人做到副总经理的王荣对记者说。
“这个行业苦、累、脏、险,但是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我们就不后悔。这几年,船舶行业在回暖,作为其中的‘小齿轮’,我们也很快乐。”刘明说。
这时,主机室里传来工人们的呼喊声,执法船的冷却故障终于消除了。同伴们一边呼唤刘明一起上甲板,一边让船长将船开到最高速度测试运行情况。执法船经过琅岐大桥时,刘明和同伴们兴奋地呼喊着记者拍下晴空下的琅岐大桥,他们一天的工作终于圆满结束了。
(福州晚报记者 王威 管澍 文/摄)
-
刘明和同事给发动机倒入冷却液。
-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刘明和同事很开心。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