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王审知与鼓山“半岩茶”

2016-04-18 10:29:52    来源:福州晚报

王审知与鼓山“半岩茶”

  林国清 文/图

  “半岩茶”,原称“傍岩茶”,谓“傍”岩石而生的茶叶,特别有生命力,也特别有“茶味”。因此不但“闽中第一”,而且还胜过苏州的“虎丘茶”和浙江的“龙井茶”。

  半岩茶产在福州鼓山喝水岩附近的茶园里。史载,五代时,王审知为闽王,十分重视茶叶的生产,把犯人都集中到鼓山种茶,由涌泉寺僧人负责监管。僧人不敢怠慢,认真培育“傍岩茶”新茶种,而且扩大种茶面积到鼓岭的茶洋一带,亦称鼓山半岩茶,成为贡茶的绝品。

  清魏杰有《茶洋山》诗:“孰意高山处,宽平万亩园。武夷茶可种,石鼓岫同尊。路险人难到,溪分水有源。前朝停厥贡,此地古风存。”朝廷达官贵人,念念不忘福州的贡茶,如天祐二年(905年)唐哀帝向福建宣布停贡橄榄子诏书曰:“禹别九州,秦封百郡。勉务随方之贡,须资利物之源。朕所以鄙枸酱于汉朝,慕青茅于周室,用为儆戒,以省征徭。福建一道,远在海隅,尝勤土贡,每年所进橄榄子,颇其劳役往来。本因阍竖,生长欧闽,自为眈爱,率令供进,以为定规。况非荐熟之珍,仍异阙包之礼。虽彰忠荩,无济阙如。每年但供进腊面茶外,不要进奉橄榄子,永为常例。”自此,福建不进贡橄榄,但仍然坚持要进贡“腊面茶”。“腊面茶”应该就是用半岩茶加工而成的一种“团茶”。

  福州有许多唐代产茶和制茶留下来的遗迹,如“吸江兰若”,在鼓山“五贤祠”下方。清魏杰《吸江兰若废址》诗中有引说:“一名舍利窟,俗呼笊篱窟。唐闽王创涌泉寺时,民有罪者,令其效力于寺。役满无所归,遂居此。其子孙衰替,仅存一二家,种茶为生,此处故号茶园。”

  再有的是“茶会”,原名“茶焙”,有河,称“茶焙浦”。宋《三山志》说:“福州崇贤里的茶焙浦,三百一十丈,宽丈二,深六尺。”“茶焙”是古代福州焙茶作坊的所在地。它上通北岭和鼓岭,岭上的茶叶必在这里烘焙加工,然后经“茶焙浦”运到福州城内去。“焙”是用文火烘干的意思。其用“文火”的“火候”十分有讲究,可见其村民有十分高超的“焙茶”技术。近代“茶焙”被改为“茶会”,盖“焙”与“会”字谐音也。

  还有“茶园”,在东郭外,称东郭茶园,为宋以前种茶和焙茶的地方。《八闽通志》说:“茶园山自金鸡山发脉,平田中踴起圆阜,首复蜿蜒南行,其腰为东岳行祠,又南为宝月山。伪闽王延禀为仁达所败,奔于此。”

  明曹学佺《茶园》诗:“地惊能最胜,迹喜下曾经。经处云分白,偏秋树损青。江于斜阁散,石受短墙扃。好茗随多乞,流泉试一听。翔鸡知客异,防虎托神灵。野老相邀看,舆人不共停。冥搜非旧路,空杀半山亭。”清叶观国亦有《东郭茶园》诗:“茶园嫩叶拣春前,宫焙场开北苑先。蟹眼试汤谁第一,欲速招递致苔泉。”今设有茶园街道。

  “苔泉”是宋时福州太守蔡襄的泡茶之泉,在龙腰山西麓。清《榕城考古略》说:“一名龙舌泉。泉甘而冽,有石刻‘苔泉’二字,故称。”其侧,旧有二亭,曰洗心,达于北轩,亦中贵所治。泉之上有石泉院,唐元和间(806-820)建。相传,蔡襄每日于北门龙腰取水烹茶。清孟超然有诗曰:“井上停骖望翠微,夕阳古道草霏霏。而今才识苔泉好,便合铜瓶汲水归。”清李家瑞的诗曰:“龙腰山下日初斜,闲执铜瓶试井泉。此是蔡公功德水,不教孟浪向人夸。”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