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拿到需要修复的古籍时,金玥先进行的是拆书。古籍文献因存放时间较久,拆书过程中,常常会清理出大量污物,如灰尘、虫卵、排泄物等。有时,金玥会出现过敏现象,打喷嚏,犯鼻炎,如果粉尘太大还得戴上口罩。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修复一本古籍前,先建立修复档案,拍摄每一页文献的破损情况,再确定修复方案。金玥说自己从小就对一些考古发掘类的的电视节目情有独钟,喜爱历史,所以修复古籍这项工作对她而言也算是实现自己的“考古”梦。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正式修复前,金玥还得制作浆糊,修复使用的浆糊由小麦淀粉加一定比例的水调制。金玥说,小麦淀粉制成的浆糊,浆性温和,稳定性好;而且这种材料纯天然、不含化学成分,是对修复书籍的一种保护。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金玥在破洞处用坚毫毛笔涂上浆糊,将补纸迅速粘上填补虫眼,再手工撕出毛边,与虫眼大小基本吻合。配纸所需的补纸需要与古籍书页的纸质、厚薄、颜色相同或相近。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金玥将她全套的工具摆出来,常用的如毛笔、镊子、剪刀、排刷、美工刀、敲锤等,还有一些特别的,就因修复师的个人习惯而不同了。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当虫眼特别小时,就需要用到放大镜了。历经数百年,这些古籍破损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虫蛀、鼠啮、酸化、霉烂、烬毁等,而且一本文献往往不止一种形式的破损,古籍修复师就要采取不同的修补方案。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过敏、腰颈酸疼都是职业病。修复师一天以伏案的工作姿势约5、6个小时。“加个坐垫和靠垫会舒服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活动筋骨。”金玥说。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古籍修复的原则是“整旧如旧”,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最初的面貌。修复完的古籍书页,除非文字已缺失,一般不容易看出修复痕迹,在透光的情况下才能较明显地看到“手术疤痕”。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修复的最后步骤是将书口的栏线对齐,重新装订成册。装订前需将每一张书叶对齐,看似简单,但因有些古籍纸张柔软,让这道工序变得漫长。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金玥说:“修复好的古籍在装订成册时不重新打眼,而是找到并利用原来的书眼。”这就是需要极大地考验耐心了,每一针下去都要对准。对金玥来说,修复完一本古籍就像医生给病人治好了病;有时,还像是完成一件艺术品那样快乐。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金玥和她的同事们共6人,都是女性。她们近期正在修复一套清末明初、含20多册的《麻沙张氏宗谱》,一册书就有一百多页,她们从去年3月份就开始断断续续地进行修复了,预计今年会完成。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据悉,目前福建省图书馆馆藏的等待修复的古籍、近现代文献数量庞大,而修复师仅有6名。按现有的修复速度,完成全部古籍的修复需要几代人。尽管如此,金玥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埋头苦干”,让一本本古籍“复活”。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

古籍“医生”金玥:让古籍“复活”

本期作者  作者:包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