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州3个名村传承老文化 尝试将“非遗”融入市场

2016-02-22 10:15:53  来源:东南快报
  

福州3个名村传承老文化 尝试将“非遗”融入市场

  吴馆长正在教授孩子们“地术拳”

福州3个名村传承老文化 尝试将“非遗”融入市场

  莆田渔村黄瓜岛是当下时期一个正在经历变革的农村样本,而福州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马尾区亭江镇亭头村、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3个村则是走在变革前沿,转型成功的“新农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这两日,东南快报记者走访了这些村,去感受这些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的村庄轨迹。它们带有祠堂印记,或尝试将“非遗”融入市场,也有村民对老手艺的坚守。

  西园村

  同利肉燕、软木画仍在传承

  昨日上午,东南快报记者来到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这个占地面积约为两平方公里的西园村,在福州火车站北侧,由5个自然村组成。

  走进西园村,最醒目的是一座陈氏祠堂。村里的王书记告诉记者,紧靠着祠堂,村里特地加盖了厂房,用做制作“同利”肉燕。

  “西园村的‘同利’肉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书记说,许多员工都是我们西园村的村民,同利肉燕第四代传人陈君凡还在三坊七巷开了店铺。

  走出陈氏祠堂不远一段路,就是软木画的创作室。王书记告诉记者:“软木画是用栓树皮进行精雕细刻,构成各种浮雕式、多层次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风景画。”

  记者看到,正在创作室里举刀细刻的是中国软木画第四代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吴芝生。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先生放下尖刀,无不自豪地说:“软木画,发源于我们西园村,已有百年历史啦。”

  他拿出几件软木画作品,其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清奇可爱。

  吴芝生先生回忆道,70、80年代是软木画最兴盛的时期,那个时候,西园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但凡手能拿筷子的,都能拿刀子刻软木画。

  “到了90年代后,创作软木画上就有点衰弱了,毕竟这是个纯手工的活,经济效益也不那么立竿见影,村里学这个的人也就少了。”吴芝生感慨。

  但吴芝生对软木画的热爱从未停止,他五十多年刀不离手,而这几年,他发现大家对软木画的热情又见高。

  “我们村里的西园小学,已经设立了软木画创作基地,还有安排教学课程,从小培养孩子对软木画的兴趣。”吴芝生说,“村里也在大力宣扬软木画作为‘非遗’的传承重要性,现在,村里有很多上完大学的毕业生来向我学习雕画软木画。”

  “软木画实现产值500万元,从业人员近500人,这也是近年来村里的一项重要工作。”西园村负责宣传工作的林先生说。

  村民闲来便打地术拳

  除了包同利肉燕、雕画软木画,西园村村民平时有什么娱乐活动呢?那就不得不说起西园村的“地术拳”武术了。

  在村内,一个300多平方米类似于体育馆的场地,里面有三五个孩子正在打拳。“这个场地也是村里提供的,专门用来练习地术拳。”西园村王书记说。

  正在教授拳术的吴馆长也是西园村村民,他告诉记者,地术拳是南少林的一个稀有拳种,传至西园村,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它注重下盘功夫,俗称‘狗拳’,有8个套路,4个队列。”吴馆长说,“五六十年代时,家家户户的村民都会打地术拳,后来出现了断层,练的人少了,但是依旧没断过。”

  现在,这个地术拳馆也是村里人娱乐的好去处,大家无事打打地术拳,切磋交流,也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生活方式。

  昙石村

  自编自导春节晚会已16届

  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位于城乡结合部,省道福古路贯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该村村书记介绍,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勤劳致富,发动村民养殖胡子鲶鱼苗,积极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村共有20多户在省内外养殖胡子鲶鱼苗,2013年生产胡子鲶鱼苗1000多吨,产值2000多万元。

  村里还在积极引导发动村民投资入股工业区建设。“全村现有标准厂房占地50多亩,已经有40多家企业落户,产值1亿多元。”昙石村书记说。

  此外,村里也在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餐饮业,建设34间沿街店面和农村集市。

  记者往村里深处走,看到村里已推行“门前三包”制度,重点整治了乱倒垃圾和乱堆放等不文明现象,还组织志愿者组成巡逻队进行夜间巡逻。最有亮点的是,昙石村每年春节自编自演春节晚会,至今已举办了16届。“都是由村民提想法、演节目,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人来看,非常热闹!”村书记自豪地说。

  亭头村

  时常在礼堂公演闽剧、评话

  而在马尾区亭江镇的亭头村,则更加注重打造文化阵地,村里鼓励群众自发组织文体活动小组,如女子腰鼓队、十番乐队、民间乐队等,并利用登龙境礼堂、祠堂,公演闽剧、评话、伬唱等。

  亭头村刘书记说,评话、伬唱是福建省地方曲种之二,需要传承和传扬。

  走进登龙境礼堂,台上正是评话表演。“评话演员多为一人,不用化装,不需布景,仅需一只铜钹,一块醒木,一把纸扇,一条手帕,搭一座高台摆一张桌子就可演出。”评话演员告诉记者,“它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七字句,道白语言生动通俗、个性鲜明。”

  表演过程中,记者发现其唱词与说白交替,曲调优美,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以铙钹敲点和醒木击桌来加强气氛,扣人心弦。

  另一个曲种福州伬艺,又名伬唱,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参加社火活动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

  台下的听众也多是亭头村的村民,大家不时用福州话交流两句,聊聊对表演的看法,气氛热烈。记者 刘媛/文 刘兴/图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