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脱贫困 “弱鸟先飞”奔小康——闽东脱贫调查
-
这是福建省最偏远的山区贫困县——宁德市寿宁县的拼版照片,经过近30年的扶贫开发,寿宁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县城新区高楼林立,山青水秀,旧貌换新颜(下图,9月9日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寿宁县城区破败不堪(左上图,资料照片);寿宁县曾经最贫困最偏远的下党乡的新面貌(右上图,9月9日摄)。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福建省宁德市,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30年来,宁德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着力在“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目前,宁德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
在宁德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村,64岁的钟章弟(畲族 右一)和他的儿子钟石松(左一)把晾晒在空地的红辣椒收拾到箩筐里储藏。2014年,康厝畲族乡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9月12日摄)。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福建省宁德市,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30年来,宁德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着力在“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目前,宁德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
在宁德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村,62岁的王玉清(右一)抱着孙子与村民童雪姣(左一)交流带小孩的经验。三佛塔村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承租、集体发包等形式,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62户603人减少至目前55户202人,实现脱贫401人(9月10日摄)。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福建省宁德市,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30年来,宁德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着力在“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目前,宁德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
在福安市坦洋村,拥有二十多亩茶园的村民郭细金(右)与村民们一起分拣茶青。坦洋村共有548户2178人,百分九十以上以种茶为主,30年来的发展,人均收入从原先的60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16000多元,茶业生产成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9月12日摄)。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福建省宁德市,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30年来,宁德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着力在“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目前,宁德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
这是入选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的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村景。多年前,柏洋村还是个村财负债43万的贫困渔村。如今,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的“三个转变”成了柏洋村的扶贫新路子,现在全村1300多人转岗成为工人,月平均工资2500元,83人成了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9月10日摄)。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福建省宁德市,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30年来,宁德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着力在“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目前,宁德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
在宁德市蕉城区九仙村,畲族妇女在灾后新建的砖混结构新居里相互整理民族服饰,准备参加表演活动。近年来,在“造福工程”项目政策扶持下,九仙村60户278名畲族村民告别土墙危房,搬入砖混结构新居。2014年,九仙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9月11日摄)。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福建省宁德市,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30年来,宁德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着力在“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目前,宁德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