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早晨八点之前,孙蓬明来到住院部,拿起一沓病历本开始查病历、写病历。而后,还要在会议室里与医生护士做交接班报告,如术前探讨、疑难病症分析等。繁重的工作,以致于几年下来,孙蓬明头上已经出现不少白发。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科室的早交班后,各治疗组开始查房。一路上,凡经他接诊过的患者都向他热情问好。而他总能记住对方,并细心地询问他们现在的身体状况。“亲切、细腻,简直像自家人一样!”病房里的一位老患者连连称赞。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这位子宫肌瘤患者来了一周左右,明天就可以出院了。“恢复得很好,今天伤口不疼了吧?”检查病房看似简单询问,其实并不容易,所有病人的情况他都要清清楚楚,并对值班医生交待各种注意事项。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与病人谈话,他总是温柔细语,尽量幽默,有时还会用福州话交流,或说几句自学的闽南语拉近与病人的距离,脸上暖暖的笑容消除了他们的焦虑。他说他把医院当作自己的“家”,而患者像是自己的“家属”。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孙主任,我姐姐的病情现在怎么样呢?”面对病人亲属焦虑地询问,孙蓬明详细说明了她姐姐病情和好转的情势,给病人亲属吃了颗定心丸。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整个上午,孙蓬明电话接个不停。电话多起来的时候,倒也像个“话务员”。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十个手术台每天都满负荷运转,单台最长得做五六个小时。他说:“我们一般不会准时下班,手术忙完还得继续去病房,写病历、改病历……” 孙蓬明没有怨言,他觉得病人需要他,是对他存在价值的肯定。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孙蓬明利用短暂间隙打个盹,又开始下午的门诊。他举例道:“假设一个下午看40个病人,相当于1个病人不到6分钟,又得询问,又得写病历。” 孙蓬明做到又准又快,尽量让排队的病人少等待。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作为男性妇科医生,“是否尴尬”是他经常被提的问题。他大方一笑,“前辈说过,‘当你披上白大褂的瞬间,你就是一个中性人’,病人都是带着病来找你的,你把病看好了才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目前他还是几位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的课题指导老师。下班后,孙蓬明来到妇科肿瘤实验室里,给学生们做详细的专业性指导。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办公桌上放着由他参译的6本妇科类书籍,以及正在主译的新书手稿。本来时间就不富余,这些编译工作都是在他下班后挤出零碎的时间来完成的。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孙蓬明是北大医学科学博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与自由大学联合夏里特医学中心医学博士。这是他在柏林Virchow医院工作时的照片。他觉得福建的妇产科科普方面有待改进,正与同仁致力于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孙蓬明说,妻子也在这家医院,但两个人很少见到。时间对他而言太不够用了,他还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官网开设医疗服务咨询站点。 “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孙蓬明一直孜孜不倦。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

妇科医师孙蓬明:医院当“家” 病人就是“家属”

本期作者  作者:刘子豪 包书平 杨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