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
福州新闻网6月15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文 黄立新/摄)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接领导下,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指导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职责,协调各县(市)区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市非遗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城市特色的保护、传承之路,不仅让人们共享保护成果,而且让福州的美誉度与影响力大大提升。
非遗展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6月13日,由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台江区文体局承办的福州市第10个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主场活动在闽江公园北园闽俗阁热闹上演。
十番音乐专场展演、互动式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以光影艺术形式呈现的非遗摄影展、图文并茂的非遗项目宣传、有趣的非遗知识有奖竞答、令人胃口大开的传统美食区……集中地向人们展示了我市非遗项目风采,让人们感受到我市非遗保护传承的斐然成效,同时也让大家乐享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上午9点,高亢、激越的十番音乐《秦楼月》《雁来红》奏响——拉开了十番音乐展演专场的序幕,来自台江区新大罗天十番队的成员们将笛、管、笙、椰胡、大小锣、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乐器演奏得得心应手,原汁原味的福州十番音乐,散发出浓浓的虾油味,让人们如痴如醉。
76岁的老福州陈一祥陶醉地闭上眼睛,乐呵呵地说:“好听,真好听!我从小就爱听,十番音乐就是这个味!”
据介绍,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价值己远远超出音乐学范畴,它对于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群小朋友登场了——这是来自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少儿十番乐队的孩子们。该乐队成立于2006年,现有成员40多人,最小的7岁,最大的11岁。虽然年纪小,但人小艺精,孩子们演奏的《钱箭与十番》等十番乐如行云流水,明快欢畅,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是一群孩子演奏的。
现场的老师翁慧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培养,孩子们现在已能熟练地演奏十几首十番经典曲目,参加了多场我市组织的活动,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福州市民俗文化节等等,并赴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深受台湾民众欢迎。市民林立强高兴地说:“十番音乐后继有人!”
当日的十番音乐展演专场,不仅让人大饱耳福,还让人领略到了别样风采。瞧,台江区玉芙蓉十番乐队全部由女子组成,别看她们平均66岁,个个可都不含糊。她们表演的《莲花串》《玉芙蓉》等曲目,在继承福州传统十番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进女子十番的特点,乐声优雅婉转、悠扬含蓄,别具一格。
-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去年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我市文化部门向25个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授牌。6月13日,这批示范基地的非遗技艺制作工场被主、承办方“搬”到了现场。扇面书画、油纸伞绘画、畲族服饰、陶艺、脸谱、灯笼……让人们不仅有机会目睹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也让孩子们得以零距离接触非遗,让非遗的种子从小植入他们的心田。
在油纸伞绘画制作区,来自仓山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福州油纸伞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我们现在来给油纸伞锦上添花。”制作师傅一开口,孩子们立刻高兴得笑出了声,饶有兴趣地拿出毛笔在油纸伞上画了起来。
参与现场互动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这样的互动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参与度,可以激发孩子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很有意义。”
在传习中保护传承是我市非遗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学校加强合作,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有计划地把茶亭十番音乐、闽剧、花灯制作技艺等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入乡土教材,让非遗进学校、进课堂,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上的基础性作用,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福州、爱家乡的情感。
目前,全市共有82所中小学校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校”称号,如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福州方言)、台江第四中心小学(茶亭十番)、台江实验小学(评话、伬艺)和晋安鳝溪小学(闽剧)等。
2014年10月,市群众艺术馆在已开展多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原有的非遗知识讲座、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非遗摄影展等内容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通过学校点击定制的形式,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和自主选择权;合理统筹安排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对口配送,扩大活动覆盖地域与服务群体范围,让校园里的孩子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存后备人才。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还以影片、电子相册等多样的载体和新颖的展示方式,推荐相关网站、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现代传播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
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坚守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自2006年以来,在每年全国文化遗产日及重要节庆期间,我市文化部门都为非遗项目提供各类展示平台,如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十邑闽剧票友大赛、福州语歌曲大赛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项目展演、实物展览及民俗文化演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2008年至今,我市已成功举办8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2013年和201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被国台办列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之一。此外,闽江两岸元宵灯会、两马同春闹元宵、陈靖姑文化节、连江马祖澳两岸民俗文化节、罗源畲乡文化节等数十项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集中展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采。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池小霞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宣传、展示、推广,让非遗项目更加亲民、惠民、乐民,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非遗保护事业。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我们才能记得住乡愁。”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和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禅和曲等52项省级非遗代表作,林浦安南伬等116项市级非遗代表作;15名国家级、81名省级和13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县(市)区也公布了本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和代表性传承人,为健全和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迈出了坚实一步。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