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创意产业

筷子大王张国天:传统工艺碰撞流行文化

让福州制造冲出国门

2015-06-03 15:46:18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陈萃

筷子大王张国天:传统工艺碰撞流行文化

  十二生肖筷

  福州新闻网6月3日讯(本网记者 邱陵 实习生 陈萃 经济频道记者 刘莹 程斌)说起“漆箸”,可能很多人不知为何物,但如果说“漆筷”,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具象。其实,它就是许多“老福州”都用过的餐具――漆皮筷子。在福州,有一家坚守30多年传统工艺的知名老厂,掌门人张国天不仅是漆箸技艺非遗传承人,更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入文创思维,将传统工艺和流行文化相碰撞,擦出绚丽夺目的火花。

  难以割舍的漆箸情结

  今年60岁开外的张国天,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出生在仓山区盖山镇齐安村的一户普通漆箸工匠之家。现在,他是漆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经营着福州最大规模的筷子厂超过30年,人送外号“筷子大王”。

  在张国天的幼时记忆里,珍藏着一段快乐的时光。张国天说,在他小时候,仓山有许多漆筷作坊,齐安村里有半条街都是,他家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这些作坊生产的漆箸多半是红黑两色,做工简单,售价低廉,在福州人的餐桌上很常见,没有人会把它们当做收藏品。

  后来,他跟着哥哥学习漆箸制作,潜心研究改进传统的漆箸技艺,将现代的技术和传统的福州脱胎技艺相结合,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漆箸工厂——天天筷子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由于国内生产的漆筷易脱漆,而且含有微量有毒元素,筷子出口业受到了制约。张国天不甘心,花费巨资请来专家进行配方实验,历时5年研制出无毒、无味、不脱落的漆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

  技术难题攻克了,天天筷子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巅峰时期,每年销售额在8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近年来,它们被许多人摆到收藏架上,尤其受到日本人的偏爱。

  尽管如此,曾是福州饭桌上“标配”的漆箸,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了。

  可以说,张国天见证了福州漆箸行业从遍布乡村的私家作坊发展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化批量生产,再到改革开放后行业大洗牌、工厂接连倒闭,到如今只剩下零星几家民营企业“坚守阵地”。

  期待建成筷子文化博物馆

  事实上,福州漆箸制作技艺已成为中国漆器工艺美术一朵奇葩。漆筷的完美呈现要经过十几道繁琐的工序。比如打底,这是木胚进入生产流程的第一道拉漆工序,一个熟练的拉漆工一天下来要拉200版,每版有100根筷子。

  记者在天天筷子厂里看到,工人们除了日常使用的定制印花图案外,还会运用脱胎漆的髹蚀技法,以锡箔纹饰刻缕、髹漆、打磨、点缀结合,采用印花、贴花、琢花、火化铅、仿景、录蓝等装饰,使这些漆箸图案华丽鲜艳,看上去晶莹华贵。

  通过检验和烘干环节,一根根精美的筷子就此诞生,经过包装之后走进千家万户。

  “因为核心工艺还是依靠传统手工技巧,无法百分百利用机械生产,导致人才流失、工匠大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做漆箸很辛苦,一坐就是一整天,许多年轻人不愿意长期做下去,目前工厂里大多数师傅都是中年人。”张国天说到。

  从过去高峰时期的800多名工人,缩减到现在的300多名工人,“现在是走一个,少一个”,这让张国天很是惆怅。

  值得一提的是,张国天还私藏了上千双漆箸,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到处去搜寻稀罕的漆箸。在他眼中,漆箸不仅是实用器,还是艺术品。

  美人筷、鸳鸯筷、麻花筷、千层筷、拼木筷、绑绳筷……这些极具民俗特色的筷子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福州是漆筷的发源地,以前仅有单调传统的竹筷、木筷,配色也才五六种。”张国天说,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现在漆筷的款式、造型、色彩都进行了创新。

  迫于工厂拆迁,时间紧迫,一时之下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地点,无奈之下,张国天只好把收藏的筷子放置在家中,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和他一起合作,建一座“筷子文化博物馆”,向福州市民介绍福州漆箸工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工艺流程等。

  专题报道

  筷子大王张国天:传统工艺碰撞流行文化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