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非遗

闽剧重现“非遗”传承与发展 闽韵悠悠芳华再现

2014-12-30 08:14:05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顾伟

闽剧重现“非遗”传承与发展 闽韵悠悠芳华再现

  福州新闻网12月30日讯 在福州人眼中,以闽剧、评话、伬唱为代表的福州地方戏曲,有浓浓的“虾油味”,其影响遍及福州话方言区,知音遍布海内外。其中闽剧的历史最长,史料记载已有400多年,算是福州家乡戏中的“老大哥”。2006年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拥有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闽剧院等专业演出团体以及9个县区属闽剧团从业人员600多人。闽剧扎根乡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还拥有120多个民间闽剧职业剧团,每年演出超过3万场。

  闽剧发展具有良好根基

  闽剧兴于明朝末年,由明末清初福州的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和清代的徽班等戏班融合而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闽剧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当时班社林立,剧作繁荣,名家辈出。新中国成立后,闽剧事业得到新生,先后创作改编演出了《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紫玉钗》《六离门》《贻顺哥烛蒂》《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贬官记》《凤凰蛋》《画龙记》等一批闽剧新剧目。闽剧曾13次晋京演出,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晋京演出,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这对闽剧事业的发展是个极大的鼓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被普遍认为是“闽剧的春天”,闽剧剧目《天鹅宴》《丹青魂》等相继获得国家“文华奖”,陈乃春成为闽剧界第一位“梅花奖”演员。

  闽剧艺术的提升和展示

  近20年来,福州市都非常重视闽剧艺术的提升和展示。2001年,闽剧《画龙记》荣获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闽剧《兰花赋》荣获中国第七届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等9个单项奖;2004年闽剧《红豆缘》荣获中国曹禺优秀剧本奖,200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闽剧《王茂生进酒》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9年作为精品剧目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荣获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奖;2012年,闽剧《红裙记》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奖;2013年,闽剧《林则徐复出》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奖;2014年,闽剧《兰花赋》代表福建戏剧晋京,分别在中央党校、国家大剧院演出。

  按照闽剧艺术的创作生产规律,福州文化管理部门每两年都会组织一次闽剧剧本创作和征集工作,每两年举办一次闽剧汇演和闽剧折子戏大赛。通过闽剧汇演和折子戏大赛,为闽剧剧目的打磨、人才的发现、演员的培养、流派的培育和闽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闽剧汇演和折子戏大赛,进一步梳理了分布在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地100多个民间剧团的生存状况,有针对性地规范管理、有效引导、组织培训,进行资金扶持。

  戏曲博物馆

  和人才培养有亮点

  福州市闽剧院紧邻台江区上下杭版块,据记者了解,有关方面计划利用上下杭保护改造的机会,对现有的闽剧院进行改造,提升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利用上下杭街区内的近现代建筑择址筹建福州戏曲博物馆,将大量散落在艺人和民间的服饰、行头、道具、乐器、剧本、戏单收集归类、保存、展示,从而保存地方戏剧的记忆。

  闽剧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福州市已计划加快福州市艺校二期的建设,确立以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方向,加快创作、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各类闽剧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福州市艺校输送7名教师到中国戏剧学院完成本科学历培养(2015年毕业)的基础上,进一步选送优秀中青年演员到中央戏剧学院进行短期研修。采取更加灵活的招聘方式吸纳人才,对具有闽剧文化修养和专业艺术水平的人才或苗子,可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和录用标准,让各类优秀专业人才能够进入国办闽剧院团。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