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五:沿海村民的幸福生活
福清赤礁村村部
昔日举村去打工今当老板雇他人
公司带动,靠海致富,不止官坞村村民。
兴化湾畔福清市一侧的赤礁村,被当地人称为“沙埔第一村”。
记者在村委大楼前的村务公开栏上看到,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财收入150万元。村里交通完善、设施齐全、村容村貌整洁,触目之处,尽是欧式洋楼、名贵轿车,村民富足,可见一斑。
“跟以前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村主任陈起禄感慨万分。
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赤礁村是出名的贫困村,当时人多地少,传统农业以种植花生为主,收入很少,村民无法解决温饱,“赤礁赤礁,没人吃得消”。为了养活自己,青壮年举村外出打工,赚点辛苦钱贴补家用。
2000年,福清市、沙埔镇和村两委对全村进行综合治理,决定立足当地丰富的滩涂资源,向海洋要效益,引导村民走上致富路。经过公开招标,党员带头承包村办企业,组建了福清最早的花蛤苗养殖基地——太子屿水产养殖公司,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村民入股。
“全村1300多户有250户是股东。”陈起禄扳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公司发展得很顺利,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分红,股份多的有几十万元,少的也有10万元左右,目前为止已经为村民带来了总共2亿元收入。”
没有股份的村民怎么办?
一部分村民进入公司务工。“就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也不少,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陈起禄说,还有一部分村民在村办企业带动下,承包了滩涂,养殖紫菜、海带、海蛎等,逐渐富裕起来。其中,村民陈书和创办了全村第一个海产品(紫菜)加工厂;商光爱、陈继锦创办了藻类加工企业;杨睦淦三兄弟贷款承包赤礁水产养殖场……
如今的赤礁村,已经鲜有人外出了,人人都愿意留在本村发展。就连一些技术人员,也是本村送到水产学院培训后,再回村就业。
村民当老板的越来越多,事业越做越大,不可避免出现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本村招不到工,只好到外地去招。高峰时候,上千外来人员在村里务工,平时也有几百人。
“赤礁村将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和加工业,促进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陈起禄对未来信心满满。
- 中国航海日,扬帆新丝路!(2023-07-12 10:52:57)
- 科技赋能 智能化装备助力“海上粮仓”增产增收(2023-07-11 15:21:48)
- 当年清华“硫酸泼熊”大学生已成中科院副研究员,微电所回应:所有录用程序合规(2023-07-05 17:01:15)
- 龙凤小海狮满月了 这份来自海洋的萌趣请查收(2023-07-05 11:12:01)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福建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2023-06-30 11:22:37)
- 福州连江:构建诗画地 奔向绿富美(2023-06-29 07:54:11)
- 你知道“鲎”吗?罗源这场活动告诉你(2023-06-26 11:17:50)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八闽“梧桐”繁茂 企业“宾至如归”(2023-06-26 10:19:11)
- 泰国和美国两地大量鱼类死亡(2023-06-25 10:13:07)
- 福建省企业、科研院所海创会上秀出创新实力(2023-06-19 07:33:27)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